5月12日,北京华辰2012年春拍现场,一件元青花鱼藻纹大盘以6888.5万元成交,成为该拍卖行瓷器拍卖的最高价,这也是外销瓷拍卖创下的最高纪录。
外销瓷第一次“高调”进入中国藏家的视野。
何为外销瓷?中国自17世纪起大量出口瓷器,至康乾盛世时达到顶峰,这些创汇销往国外的瓷器就叫“外销瓷”。专家介绍,当年大量销往欧洲的瓷器是批量生产的民窑,并非官窑。西方包括日本见到中国官窑,要到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烧毁圆明园以后。也就是说,在20世纪初之前,西方人是没有见过中国官窑的。
所以,曾于数世纪前,就以“Chaina”(瓷器)之称饮誉世界的瓷器不是官窑,而是外销瓷。20世纪后,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等国也开始制作瓷器,仿制的也是外销瓷。外销瓷在西方世界的影响远超过官窑,正如中国古陶瓷专家胡雁溪所言“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外销瓷的海上传奇
说到外销瓷,不得不提媒体频繁报道的“海捞瓷”或者叫“沉船瓷”。
1984年,迈克?哈彻在南海找到“哥德马尔森号”,打捞上近24万件青花瓷器,悄悄隐匿一年后,将其交付荷兰嘉士德拍卖。2003年,美国退伍老兵费尔?格雷科“盗捞”事情被曝光。据报道,在1997年到2002年间,格雷科在南海先后发现了16艘海底沉船,打捞上来约2.3万件古董。格雷科悄悄将古董运回美国,卖给了私人藏家。
据国外某海事机构统计,在中国沿海以及中国通往欧洲、西亚的所有航线上,沉没的装载瓷器的商船多达2000余艘。
近20年来,随着很多海运航线的古沉船被发现,大量中国瓷器被打捞出水,“海捞瓷”就成了不法分子拿来骗人的标签。
收藏家马未都讲过一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个朋友匆匆找到他说:“我最近亲自收了一批"海捞瓷",是青花,你赶紧过来看看”。这个朋友特别强调是“亲自”,说是他驾着船,还特意找了几个会潜水的人,亲自去海里打捞的。马未都一听就乐了,过去一看,没有一件是真的,他们打捞的瓷器都是人家前一天放进水里的。马未都哭笑不得。打捞沉船瓷是一项非常繁缛的专业考古工程,不是你一个猛子扎进去,一下摸个青花盘,一下又摸个粉彩碗。这也太不靠谱了。
中国在明清时期传入欧洲的瓷器有多少呢?据《瓷器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一书记载:“从1602年至1682年,短短80年里,中国瓷器的输出量竟达1600万件以上”。据西方学者焦革研究,18世纪欧洲所进口的瓷器恐怕超过6000万件,甚至能达到一亿件。19世纪,因战事不断,出口瓷器有所减少,专家估计也有3000万件以上。
关于存世量,瑞士知名“西方古董公司”负责人甘文乐介绍,欧洲确实藏有大量瓷器,但由于战争等原因,现在大约只剩下十分之一,约一两千万件,能在欧洲市面上流通的大概只有50万件左右。
外销瓷的价值何在
在国际拍卖场中,外销瓷拍卖分为两类:一类是“沉船瓷”,即古商船沉没后留在深海中的瓷器。苏富比(微博)与佳士得经常举办“沉船瓷”专场拍卖会。另一类是西方贵族家庭继承下来的,存放在私人藏家的仓库里,数量非常大。
外销瓷的国外拍卖市场比较成熟。在2011年伦敦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一件清嘉庆外销葡萄牙青花瓷以约合358.7万元人民币成交,另一件明早期外销到伊比利亚的青花长颈瓶,最终以311.3万元人民币成交。
外销瓷在国外流传非常广,而在国内收藏数量却少得惊人。记者查阅了相关数据,发现国内还没有一家博物馆中的明清外销瓷数量超过1000件。收藏外销瓷最多的广州博物馆(微博),据2005年的统计,也不过700余件,故宫(微博)博物院只有不多的几百件。
业内人士总结外销瓷不受重视的最主要原因是,它是作为一般生活用品输往欧洲的,拍卖会拍出高价的只是极少数精品,绝大部分外销瓷艺术价值不高,而且存世量巨大。
对此,马广明介绍说,由于历史原因,同时期的中国民窑被大量毁损,而“中西合璧”的外销瓷则被非常完好的保存了下来,其反映出的文化与历史价值不可低估。
中国传统的藏家不认可外销瓷,说它“不中不西不入流”,涉足此项收藏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在此背景下,从上世纪90年代就涉足外销瓷收藏的马广明不免显得另类。
1991年,陶瓷收藏专家马广明出差到瑞典,发现几乎每家文物店都有外销瓷销售,价格也便宜得惊人。他记得当时一个非常漂亮的青花小碗只需几欧元,而50欧元能买到一整套瓷器。一开始,马广明按照中国人的审美,多买一些画工精致,有一定工艺难度的瓷器。到了后期,他才买入那些题材特殊,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重要意义的瓷器,十几年来不断卖次买精,形成了自己的收藏体系。
他告诉记者,外销瓷是中国制瓷颠峰时的商品,很多当代瓷精品都拍出几十万元的高价,外销瓷迟早会被炒起来的。因为外销瓷不像当代艺术品可以无限量产出,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它潜在的升值空间。
哪类外销瓷值得收藏
18世纪正值中国康乾盛世,西方人迫切想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因此,“合家欢”、狩猎图、市井生活图等反映日常生活的场景,便成为外销瓷中常见的图案。后来,除中国山水、花鸟、人物外,西洋静物画、人物像与宗教传说等图案也成为被描摹的对象。
业内人士介绍,明清时输往欧洲的外销瓷主要是面对欧洲的皇室、贵族和富商巨贾,除了普通订单,也有为皇室贵族专门烧制的高端瓷器。比如纹章瓷,其烧制始于16世纪,主要是为欧州诸国的皇室、贵族、财团等量身定做的,因其印有特殊符号的“纹章”,故称“纹章瓷”。2005年,纽约佳士得的拍卖会上,一对带有菲利普五世纹章图案的外销瓷以245.76万元成交,在当年创下了外销瓷拍卖纪录。
除此之外,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瓷器也是外销瓷的精品。比如,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藏有一个青花瓷盘,上面绘有1690年荷兰鹿特丹叛乱的图案,显然是根据订货的图样绘制的,非常珍贵。
近几年,随着国内明清瓷被逐渐消耗,这些外销瓷精良的工艺和完好的品质显露出来。外销瓷价格在以每年20%的幅度上涨。在一些欧洲古玩店和博览会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收买外销瓷,几百甚至几十美元,依然能买到很漂亮的瓷器。
2004年时,马广明在香港一个工艺品博览会上,看到一套直径约为8厘米的明青花盘以及与之相配的一只小碗,标价为3000港币。商家展销所带来的10套都被他买下来,回到内地作为礼物送给朋友,如今朋友告诉他已经涨到近万元了。
马广明告诉记者,目前中低档外销瓷价格还停留在几百到几千元之间,中高档品种则从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一样是17、18世纪的瓷器,这些瓷器仅相当于同时期的官窑价格的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一。
也许外销瓷是瓷器中的最后一块处女地。由于存世量极大,决定了外销瓷收藏的广阔空间和人为炒作的局限。正如专家胡雁溪所言:“外销瓷品质好、有货源、价格低,现在不藏,更待何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