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节目中,藏家往往都信心十足地拿着宝贝,讲述所藏瓷器的来龙去脉及个人见解,不过有些却在专家几句话之间被解构成赝品。这时,观众一定和电视节目中那位藏家有着共同疑问:专家仅凭肉眼鉴定便能鉴定出真伪,他们做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本报特邀故宫(微博)(微博)博物院冯小琦以该院所藏的清代乾隆时期的“各种釉彩大瓶”为例,详解肉眼鉴定瓷器的“四必看”??即看造型、看装饰、看胎釉、看款识。
【瓷器介绍】
“各种釉彩大瓶”,也号称“瓷母”,是乾隆时期烧造。高86.4厘米、口径27.4厘米、底径33厘米,被认为是如今世界上仅此的唯一一尊。全器共有16道纹饰、15种釉彩,腹部还彩绘了12幅吉祥图案,是我国官窑瓷器中器形最大、釉彩种类最多、工艺最复杂的瓷器。
第一眼:看造型
冯小琦指出,每个时代的瓷器都有其标准器形,其间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尊瓷器瓶是洗口,长颈,长圆腹,这种器形在乾隆时期特别的多。
第二眼:看胎釉
冯小琦指出,此尊大瓶所使用的釉包括多个时代的品种。从烧造工艺上看,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等均属高温釉、彩,需先焙烧。而粉彩、珐琅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均属低温釉彩,需后焙烧。如此复杂的工艺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种釉、彩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这只有在清中期才能做到。
第三眼:看装饰
这尊瓷器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很多,有釉上彩和釉下彩。其中,使用的釉上彩装饰品种有金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下彩装饰品种有青花;还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
与此同时,主题纹饰在瓶的腹部,为霁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共12个开光,其中6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其中不少装饰是乾隆时期才出现的。
冯小琦表示,这如此多的釉色、繁复的装饰都是乾隆年间的特点,各种纹饰画法也是乾隆时代常用的。
第四眼:看款识
此尊大瓶外底中心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的六字三行款,这几个款识是很容易看出来的。
■ 词汇辨析
胎质疏松、画工拙劣、有作旧痕迹、没有古物风格的造型、线条生硬的轮廓,款识书法的无力……这些词汇是专家鉴定判断赝品时经常使用的,缘何赝品会胎质疏松,作旧痕迹又是怎么造成的?新京报(微博)(微博)专访相关专家为之一一辨析。
胎质疏松:彭晓阳指出,古代陶瓷的胎质比现代陶瓷要致密,因为从材料工艺学来说,古代陶瓷材料的淘洗、研磨过程决定了胎质的密度特征。对此,冯小琦也指出,现代瓷器烧造中由于温度达不到一定程度会造成胎质疏松的现象。不过,古陶瓷胎质也因胎不同窑口、不同窑位、不同瓷土而有疏松和致密之分。
作旧痕迹:冯小琦介绍,一般新瓷器都有很亮的光泽,古陶瓷由于时间长久就没有了这种亮的光泽。为此做赝品的就会用各种方法去掉这种“光”。主要是用强腐蚀性的酸去“咬”。咬是行话,其实是在瓷器上刷一层酸把瓷瓶表面的“光”去掉了,“同时还有用茶水泡、用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