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石静莹
唐代的淤泥、宋代的水井、明清的埠头河堤……距今约1300年到距今约500年前间,广州古城外西北的盘福西路西侧,与古人的用水息息相关。
近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队员们经过两个多月的发掘,在东风西路小学里抢救性清理出了唐、宋及明清时期的堆积和文化遗存,对复原广州城区西北角的历史地理和古城变迁有着重要的价值。
南越王墓石料经水路运输?
这个考古工地里,有着厚达2米的唐代以及更早期的淤积,距离地面深达5到7米。这表明,虽然现在这里高楼林立,但在唐代前,它是一片大面积的水域。
考古队员查阅了《羊城古抄》、《广州城坊志》等古籍,发现这一带在历史上是一片河(湖),或与唐五代的芝兰湖有关。而距此仅仅300米,就是南越王墓所在地,造墓所用的红砂岩石料巨大,产自古番禺莲花山,古人是如何运输石料,专家推测可能与这片湖水有关。
明清埠头保存完好
哪怕在明代广州城急剧扩张的时期,这里仍在城墙外,但在遗址内,宋代人类活动面和水井,反映了宋代已经有人类在此居住。
此外,考古队员还清理出了明代河湖边的小型埠头和河堤。埠头位于河湖东岸,砖石砌筑的小路、步级和护岸,保存基本完整,这种500多年前的形制,在现代不少古城仍可见到。古人就是走下这些阶梯,前往自己生活的必需品??? 水源。
河堤叠压在埠头上,古人用红黄色的山岗土筑成,这是明清广州城西北的一项重要工程,这里的河堤很可能是500年前护城河的河堤。(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壶上胡人栩栩如生
这次发掘出土的遗物并不多,以唐代和明清时期为主,但其中一件唐代长沙窑执壶是最大的亮点,三个褐彩贴花为胡人形象,他们单脚立地,衣袂翻飞,形象栩栩如生。(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室副主任易西兵告诉记者,他们正在跳舞,这样可修复的长沙窑执壶在广州非常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