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奉贤
7月14日晚,央视《寻宝??走进晋江》节目中,一位古董藏家展示了一件青花瓷器,称这是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用的热水瓶,证据是这件藏品的底部刻有“明成祖内阁司礼太监御宝、大明永乐六年戊子秋”的字样。该藏家称,如果这件青花瓷热水瓶是真品的话,市价应该在100万元左右。
被逗乐了的专家现场就指出,问题就出在瓶底的这些字上,因为一般来说,诸如“明成祖”、“清世宗”这样的庙号是在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帝王在世时是不可能知道他的庙号是什么的。另外,永乐皇帝朱棣的庙号特殊之处在于,他最初的庙号是“明太宗”,直到百年之后,才由明世宗嘉靖皇帝将其庙号改为“明成祖”。所以,仅此一端,即可证明这件所谓郑和用过的青花瓷热水瓶显系赝品。
文物,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证物,大浪淘沙之后,这些证物对于后人了解文化渊源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面对这些沧桑而神秘的珍品中饱含着的文化内蕴,我们应该心存一份敬畏。可是,看到节目中藏家脸上的矜持和得意,看到依然有人根据把手的造型而言之凿凿,我们真不知道应该嘲讽,还是应该悲哀了。
近年来,展示、鉴赏、投资、收藏文物、艺术品之类的节目在电视媒体中的地位不可小觑,也的确吸引公众开始注意和审视这些宝物,并在社会生活中掀起了不小的收藏和投资热潮。因为节目的主体是文物和艺术珍品,所以,这类节目的风格应该是端庄的,是恭敬的,是严谨的。然而,随着节目的热播和社会大众关注度的不断攀升,我们看到的是本该厚重的节目居然做出了戏谑的味道。从 “干爹”送的金镶玉翡翠观音居然是赝品,到有媒体报道山西吉县人祖山发现“女娲遗骨”,再到有专家声称,《寻宝》节目中被送来的所谓“文物”赝品达到了八至九成……可见,“文物”、“珍品”已经渐渐失掉了最初的神秘和贵重,变成了可以随便拿来戏谑的普通物件。公众从媒体的轻佻中也受了鼓动,不惜鱼目混珠??万一蒙混过关,得来的可是“价值连城”啊!只是如此一来,白白毁掉了“文物”的名声。真是成也媒体,败也媒体!
本该被恭敬善待的文物和珍品,竟沦落到如此地步?!其实,涉及的很多人都是不怀好意的想捞些实惠而已,无论是媒体、藏家,还是某些“专家”。有了“文物”、“珍品”这件华丽的罩衫,大家都可以端庄持重却又心怀鬼胎的希望从中掏出些“牛黄狗宝”来换些钱??而且不是小钱!综观这些节目,怎能不让人心生悲凉?为了一搏关注度,有些节目无所不用其极,甚至采用了良知媒体不屑一观的“过度娱乐化”的制作炒作方法,一味的制造噱头。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过后,各人都捧着自己的既得利益心满意足的鸟兽散了,被遭蹂躏的,是“文物”的名声!不过还想奉劝一句:凡事都有个“度”,一旦玩儿出了圈儿,底儿就掉了,到时候,受害的自然是文物,而难堪的,就不止文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