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奇
元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在2005年以2.3亿元人民币的成交价震惊了全世界。许多人都知道,这件天价元青花,就是在景德镇烧制而成的。如今,来到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的人们会惊喜地发现,这里修复和复建了宋代的龙窑、元代的馒头窑、明代的葫芦窑和清代的镇窑。
谈起复建这些古窑的初衷,古窑民俗博览区管理处主任陈武平感慨地说,复建古窑只是迈出第一步,接下来进行的复烧更为重要。这样做,不仅保存了古窑的物质形体,而且恢复了传统的制瓷技艺,这就使得陶瓷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得到有效地保护,使静态的古窑遗址变成有生命的活态文化景观。
瓷器之成 窑火是赖
景德镇瓷业归纳起来有烧、做两大行,清代督陶官唐英说过一句话:“瓷器之成,窑火是赖”。瓷器制作成功,要依靠窑火,瓷器好不好就是一把火。烧炼需要窑炉,没有窑炉、没有燃料、没有技艺这几大要素,也就出不来享誉世界的瓷器。所以说,景德镇窑炉发展的脉络,直接反映了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史。
景德镇自古以来以瓷为业,“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成为立镇之本。然而,在现代陶瓷工业发达的今天,景德镇引以为豪的古老烧制技艺正在濒临消亡。如何保护和传承景德镇传统优秀的陶瓷烧制技艺,成为一个艰巨而又迫在眉睫的课题。
走进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5A级景区??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首先看到的是清代镇窑。它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是目前景德镇仅存的一座保持镇窑原貌的柴窑。1995年以前,这里一直维持正常烧炼生产,窑火熊熊燃烧了几百年。镇窑为中国传统陶瓷窑炉中独具风格的瓷窑,由于历史上景德镇烧窑的主要燃料是松木,所以也叫“柴窑”;又由于这种类型的窑是明末清初景德镇的首创,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为“景德镇窑”,简称“镇窑”。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的清代镇窑由于长年停烧,窑体出现裂缝等损伤,在2009年8月,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组织传统老艺人挛窑,修复了这座镇窑。镇窑窑场占地约800平方米,房长40余米,宽19米,分上下二层,窑体呈鸭蛋形,俗称鸭蛋窑。窑体长18米,高5.6米,烟囱高16米。镇窑窑炉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代表了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水平。
经过复建的镇窑在2009年点火复烧,一切烧窑工艺完全按照清代时期的模式进行。在烧制期间,窑工需要不间断地加柴,用一双“火眼金睛”观测窑膛温度,掌控火候。窑里不同窑位温度不一样,可以同时烧造出高、中、低温几十种不同类型的瓷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是目前任何现代窑炉都做不到的。镇窑点火复烧获得成功,荣获“世界上最大的柴烧瓷窑”吉尼斯世界纪录。负责挛窑的余云山老师傅说,如果这座古窑再不复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就有可能失传。
陈武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瓷窑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追溯历史,景德镇的窑系没有发生过断代的情况,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史记录下了完整的中国窑系发展过程。因此,有必要将景德镇乃至全国的窑系理顺清晰,让世人知道,陶瓷文化与瓷窑文化是紧密相连、割舍不断的。
“瓷器的魂不仅体现在瓷器的外形上,同时还体现在瓷器的精气神上,而这个精气神依托的就是窑炉。”陈武平说:“近几年,古窑民俗博览区一直在致力于恢复景德镇历代古瓷窑,从清朝到明朝再到元朝、宋朝,一步步积累经验,追溯下去。我们沿着窑系的发展足迹,将历代瓷窑倒着往回烧:2009年10月19日,清代镇窑成功复烧;2011年10月19日,明代葫芦窑成功复烧;2011年10月20日,元代馒头窑成功复烧;2012年10月19日,宋代龙窑成功复烧。我们把景德镇的古窑恢复起来,目的就是让今天的人们看到一座真正的‘活’的陶瓷博物馆。我有个打算,把全国各地各个历史时期的瓷窑全部恢复起来,在景德镇建一个中国历代瓷窑博物馆。在恢复全国各地历代瓷窑的工作中,除去古窑民俗博览区内已经成功复活的古瓷窑之外,准备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恢复景德镇御窑厂内的御用窑炉,如青窑、龙缸窑、风火窑等;第二步计划恢复近代景德镇典型瓷窑系列,有煤烧圆窑、煤烧隧道窑、油烧隧道窑、气烧隧道窑等;第三步,将汝、官、哥、定、钧等中国历史上30多个著名瓷窑在古窑博览区中进行集中展示,把中国的陶瓷发展史完整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非遗技艺 活态传承
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制瓷作坊里,聚集了几十名制瓷老艺人。游客可以观看到传统制瓷技艺的现场演示,其中包括泥料淘洗、泥料炼制、码头揉泥、圆器拉坯、圆器印坯、圆器利坯、圆器挖足、圆器修模、晾坯晒坯、拣选青料、青料乳研、青花绘制、练灰配釉、蘸釉荡釉、浇釉吹釉、成坯运输、成坯装匣、砌窑补窑、松柴制备、镇窑满窑、投柴烧炼、红店彩绘、茭草包装等。在老艺人中,有余云山、余和柱、胡家旺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古窑内完整的古代手工制瓷作坊群,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产作业线,充分展示了明清时代景德镇制瓷工业已经成为分工非常明确精密的劳动组合。作坊群通过非遗传人生动的传统手工技艺演示,成为了“活”的动态展览,其意义远远超出“重要资料”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景德镇市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周荣林认为,“古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线,在保护传承中,要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前些年,“古窑”的圆器作坊只表演不生产,渐渐失去了技艺的本真性。从2009年开始,“古窑”恢复了传统圆器生产线。一个碗的生产就有八九个重要的工序和技艺,它是一个整体。围绕着“古窑”,有很多看不见摸不着但又非常重要的存在,需要高超的技术才能,比如满窑、投柴、观火等非物质性的技艺,这些都是围绕着古窑文化进行的纯精神方面的创造。古窑的复烧,让濒临失传的瓷业技艺得以复活。
“十年可以培养一个博士,但培养不出一个把桩师傅”。被称作景德镇最后一位把桩师傅的胡家旺在和记者交谈时十分肯定地说道。景德镇传统制瓷包括柴窑烧成和手工成型两种技艺,即“烧”、“做”两大行。对于瓷器烧成,窑工有一句俗语:“一满二烧三歇火。”它概括了柴窑烧成技艺的三个方面,即码匣满窑、投柴烧炼和适时熄火。要掌握柴窑烧成的精深技艺,绝非一朝一夕可就。柴窑有八个脚位,上三脚是架表、驮坯和把桩,下三脚是一夫半、二夫半、三夫半,中间有小伙手和收兜脚。其中把桩是柴窑烧成的技术核心。柴窑的温度很不平衡,温差大。前部的温度达到1000摄氏度时,后部才300摄氏度。前边已经烧还原焰了,后边还是氧化焰气氛。这就要求窑工掌握好烧窑的快慢,把握好窑内的温度变化和气氛。所以烧柴窑全凭窑工的经验,颜色釉瓷就是利用不同的窑位和不同的气氛烧制出来的。
如何把传统的制瓷技艺完整地传承下来,是陈武平最关心的问题,他说,传统制瓷技艺十分复杂,缺少实践操作过程,就很难培养出新人。生产一件瓷器,需要72道工序,技术工人分工明确,每人负责一道工序,每个工种,都有传承人。现在,我们的制瓷作坊里,有爷爷带孙子的,父亲教儿子的,口耳相传,手手相递,属于“活态传承”。正因为有了古窑复烧的机遇,才使得古老的制瓷技艺在生产中得以有效保护。如果当初我们只是把古窑恢复不复烧的话,这种传承就不是纯粹的传承,是打了折扣的传承。
马未都看过古窑复烧后感慨地说,古窑非常有特色,很多老艺人在延续手工制瓷工序,这非常有价值。正因为我们进入了工业文明,能保留下来的手工文明就更有价值。
陈武平对“古窑”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下一步,“古窑”将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他看来,“古窑”不只是一个文化景点,一个传统陶瓷烧制的演示舞台,它承载了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的太多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