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吴小楣认识的时间比较长,相互交流也比较多。在专业问题讨论方面,彼此可以畅所欲言,无论看法是否一致,都是没有顾虑的,即使是不同的观点,也都能很冷静地听取,不用担心不理解或不高兴。而他的专业积累和理论思考内容都是比较丰富的。
最初与吴小楣认识,是在1975年7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宜兴开办江苏省陶瓷美术设计训练班期间。一年多的朝夕相处中,彼此间是比较了解的。虽然他是装饰班的学生,我是造型班的教师,但这两个班的教师和学员同吃、同住、同学习,都在省陶瓷研究所,有些课程还在一起上,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相处得十分友好。当时在共同克服困难中,坚持教学,师生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这之后,他又两次来北京学习,1988年3月至7月,1991年1月至1992年2月,吴小楣又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学习研修陶瓷艺术设计的课程。前后两次在北京一年半的时间里,他不只是表现和塑造的基本功加强了,专业创作设计能力提高了,更重要的是艺术修养的视野拓展、认识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显著变化,并且对于陶瓷专业的属性与特征的把握也更加准确了。
在当时,我和吴小楣是师生关系,而后,在多年相处中,在专业上成为彼此谈得来的朋友。说句实在话,我对吴小楣的专业素质是比较赏识的,他在为人为学的特点和优点方面,在同龄人中,都是比较突出的。
吴小楣在学习方面是很用功的。他的用功不只是体现在完成作品的设计制作和读书思考上,最突出的是体现在对专业的“用心”上。平时,他注意不断吸收和积累知识经验,提高审美判断和认识能力。他身在陶瓷产区,处处都能接触到与陶瓷有关的知识和技艺,一直在观察和积累,虚心请教、认真思考,所以我说他是在“读陶”。他没有简单地把制陶只看成是手艺,而是真正认识到这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所以用心地去解读,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与此同时,他通过专业实践,加强创新设计和艺术表现的能力。
吴小楣的专业视野是比较开阔的,兴趣和爱好也是比较广泛的。他最初是从宜兴均陶开始进入专业领域的,很快就对紫砂、青瓷、彩釉陶、精陶以及日用粗陶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给以关注和思考。通过相互比较与分析,对宜兴陶业的认识,可以说是逐步在深入的。
他最初是学陶瓷装饰的,在完成装饰设计的同时,考虑陶瓷整体设计的基础上,进而跨入造型领域,并涉足以造型为主的大型现代陶艺创作,获得了优秀的成绩。之后,他又从事陶瓷雕塑的创作,在继承传统陶瓷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探索,形成了自己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得到了一致好评。
他的兴趣爱好是比较广的,在一起聊天时,听他讲过很多我所不知道的,关于宜兴陶业独具地域特色的故事,其中不乏历史传说、作坊变迁、工艺演进等等,内容很丰富,且很有启发,对了解和认识宜兴的陶业是很有价值的。
听他谈宜兴陶瓷的沿革、技艺传承、文化内涵、风格特点等,有许多内容别人不曾注意,但他却给予关注,并加以分析和思考,形成了他的认识和观点,这对于了解宜兴陶瓷,学习和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他在宜兴陶业方面也算是个小杂家了。我认为这些内容都是可以写成文章的。更何况他当过报社的记者,又当过陶作坊的学徒,现在又成长为陶瓷艺术家了。他的经历和知识结构,同时兼有陶瓷工艺实践基础和专业文化艺术修养,因而他就应该多写一点,为同行和后学提供学习和研究的材料。
他在专业方面是个有心人,不仅了解书本上写的宜兴陶瓷历史,而且还了解技艺,老艺人口授心传的方法,他们在施艺劳作和交流中的言谈,这些都是从业者希望知道的知识和道理,具有实践价值和认识的必要。吴小楣虚心好学,关于宜兴陶业许多相关的知识和情况,在同辈人中他是知道得最多的,也善于从中总结经验,受到启发。总之,我从他那里学到很多关于宜兴陶瓷的知识,觉得他有必要认真梳理、总结,把那些有启发性和有意义的内容写出来,这是十分必要的。
吴小楣在专业探索方面是执著的,他不仅勤于实践,而且善于思考,富有想象力。他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特别是中国工艺美术史和陶瓷史的学习,吸取和融会传统艺术创造的精神,拓展创新设计的思路。他是很有想法的,但有时难免比较天真,有人拿来开玩笑,他从不往心里去,该发挥想象力时,依然不怯。这对于一个从事陶瓷创作设计的人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品质。
他生活在能工巧匠之中,在他心目中,首先看到的是同行在专业方面的长处和成就,无论年龄大小,还是关系远近,他绝不去否定人家。他在陶瓷艺术设计和制作方面,不仅对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艺人尊敬有加,对同龄人和比自己年轻的青年人,同样是尊重和善待的。他不会嫉妒人,看到人家的长处,总是表示由衷佩服。
我有时向他请教宜兴陶瓷技艺流派及人才特点时,他对于前辈、同辈和晚辈,都能很客观、很仔细地讲出其特点和长处,即使在成长中还有不足之处的,他也会很友善地谈自己的看法,所谈也都属于建设性的意见。
他从来不会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有时人家对他不理解,对他有不当的批评,甚至嘲笑,他听到了也不去回敬,绝不会因此去否定人家的优点,依然心平气和、诚恳公正地加以对待。这是很难得的品质。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看到和学到许多宝贵的知识、技艺和方法,才能不断充实自己。
在宜兴众多陶瓷艺术家中,他算是能写、也会写的一位。对于陶瓷艺术家从事创作设计实践而言,“作陶”需要体力劳动,虽然构思阶段苦思冥想也不容易,但动手做起来,创作中的自我陶醉和成就感,实现构思的自我欣赏,不可否认,其中有一种“享受”。但是,让陶瓷艺术家来写陶瓷的文章,虽不需要施艺操作,也没有体力劳动,只是坐下来“写陶”,对于作陶的人来说,却并不容易。所以,有人称其为一种“煎熬”。也因此,大多数从事陶瓷艺术设计创作的人,宁愿“作陶”,也不愿“写陶”。吴小楣却可二者兼得!相信他不仅能创作出优秀的陶瓷作品来,也能写出更多关于宜兴陶瓷的文章,因为他关爱宜兴的陶瓷事业,并愿做添砖加瓦者。
杨永善
(作者为中央工艺美院教授)
吴小楣艺术简历
1948 出生于江苏宜兴。
1970-1980 宜兴均陶研究所从事设计工作。
1980-1982 借调宜兴日报社任编辑记者。
1982-1984 宜兴均陶研究所任所长。
1984-1988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任馆长。
1988-1991 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就读。
1992 建立个人陶艺工作室??“抱臼轩”。
1993 因北京申奥失败,开始体育陶艺《盛世风流》之创作,同年被评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金奖。
1994 《盛世风流》之汉百戏系列获第四届全国陶艺评比金奖。陶艺《汗青》同时获银奖。
1995 为中央电视台无锡外景基地“唐城”设计的紫砂壁画《大唐盛衰图》完成,被 媒体称为“无锡之最”。
2001《盛世风流》八大系列全部制作完成,恰逢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成功,作品一夜洛阳纸贵。
2005 《盛世风流》汉百戏系列在全国十运会期间受邀在南京博物院展出,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国务委员陈至立陪同下参观展出。汉百戏系列之“围棋” 由南京博物院收藏。
2006 《盛世风流》汉百戏系列之“围棋”与“勾强”被中国奥委会收藏。其中“勾强“作为中国奥委会礼品赠送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
2008 《盛世风流》汉百戏系列之“蹴鞠”在国际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上为中国赢得一块铜牌,同年在中央电视台现场成功拍卖。
2009 无锡教育电视台为吴小楣拍摄专题片《盛世风流??吴小楣的陶瓷艺术》。《盛世风流》之“华佗五禽戏系列”在“深圳第五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 上获金奖。
紫砂壶“浪石十八式” 之一在北京以40万人民币成功拍卖,拍卖所得全部捐献中国红十字会嫣然基金会。
2010 香港中华卫视为吴小楣拍摄专题片《中国著名陶艺家吴小楣》。
2011 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评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被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评为“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
2012 上海电视台为吴小楣拍摄大型纪录片《奥林匹克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