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9月24日讯 黄土推掉后,露出了成片的青砖,上面奇特的花纹和图案,让建设工地的施工人员惊诧不已。上报市文物部门和博物馆后,一处沉睡了近两千年的东汉古墓重见天日。
昨日,考古工作者对该处古墓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出土了八件中国最早时期的瓷器,也见证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人口南迁。
而更让考古人员欣喜的是,经过现场勘查,该工地至少还有十余处同一时期的古墓。
公司扩建,工地挖出大片奇特青砖
这处古墓位于古港镇的一处山头上,是一家公司扩建的施工工地,满山的植被已基本清理完毕,但施工人员在清理表层土壤时,有了意外发现。
“当时有工人向我报告,说在工地上挖出了一些奇怪的砖头,不像是现代的。”据该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今年公司准备扩建厂区,结果在动用推土机铲除表层土壤时,发现了大片大片的青砖。
“排列十分整齐,上面纹路和图案十分精美,部分还有文字字样,但不认识。”上述负责人表示,有了这一发现,该公司立即主动停工,对现场进行了保护。
“考虑这里可能是一座古墓,所以立即上报给文物部门和市博物馆,希望专家对此做个认定,如果确系文物,我们就停工,配合文物部门进行考古。”
抢救性挖掘,出土八件“最早瓷器”
在接到报告后,考古专家立即赶到了现场,并对发现的青砖进行鉴定。“青砖上的花纹有两种,一种是脉系纹,一种是钱币纹,这都是东汉时期的标志性纹路。”经过现场勘查,专家认定这处古墓属于东汉时期墓葬。
由于古墓墓顶青砖已被破坏,昨日上午,考古专家决定对该墓葬进行抢救性挖掘。
这次挖掘却有意外收获,“首先挖出了一个碗,一开始我们以为是陶器,但剥开泥土后,却发现是一件残缺的瓷器,考古界专业名词叫'假圈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瓷器,也叫早期瓷”。
“这说明在东汉时期,我们的先民就可以生产青釉瓷器了,只是当时的做工比较粗糙,技术也不太成熟,青釉容易剥落。”考古专家任新民说。
在接下来的挖掘中,考古人员一共在古墓中发掘同类青釉瓷器八件,“都是一些碗碟,用于盛放祭祀用品的,只是由于墓室坍塌,大部分都已残缺破裂”。
古墓解读
古墓群见证中国人口南迁史
“根据墓的形制和陪葬品推断,墓主人不是贵族,应是东汉晚期当地的一个土豪。”据任新民介绍,东汉时期,浏阳东区一带人口刚开始聚集,还没有王公贵族,“东汉古墓出土陶器很常见,瓷器较少见,在当时还属于贵重器具,这说明墓主人还是比较富裕的。”
同时,任新民还告诉记者,经过现场进一步勘查,他们还在这处工地上发现了不少于10座古墓,“根据我们勘查,结合出土器物、墓室形制、墓砖堆砌的方式以及墓砖上的花纹等元素,这是一处距今约2000年的东汉古墓群。”
“从东汉开始,中原动荡不安,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大规模人口南迁,浏阳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县制的。”据考古专家介绍,从挖掘的这处古墓墓室形制来看,呈“凸”字形,长约5米,宽约2米,形制与北方同期的汉墓相同,可见北方的墓葬文化已经随着北人南迁,到了当地。
据了解,剩余的其他古墓是否会进行挖掘,还将请上级文物部门进行相关论证。
古墓发掘
浏阳多地出现汉代古墓群
浏阳历有“吴楚通衢、中南锁钥”之称,汉末曾是周瑜的俸禄之地。
据明嘉靖《浏阳县志》中载,东吴孙权将当时临湘北边的一块地方分出来,设置浏阳县。
而作为再现这段历史的一个载体??汉代古墓群,已在浏阳境内多地出现。
在1986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官桥境内即发现8大汉代古墓群,挖掘出了大量几何形纹、叶脉纹、重圈纹墓砖和网格纹陶釜、陶鼎等东汉时期至魏晋时期的典型器物。随后,这些古墓群同时入选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并被列入浏阳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单。
时隔四年,2000年5月,大瑶镇发现三座汉代墓,均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南开券门。墓群中出土了陶器、瓷器等较为珍贵的文物二十四件,其中有碗、碟、罐、盏、陶制动物陪葬品等物件。
同样,2010年9月,三口镇发掘出一座汉代古墓,不但出土了多件陶器随葬品,而且出土了一个古人煮食用的铁釜,填补了浏阳汉墓无铁釜出土的空白,具有重大考古价值。
2012年3月,永和镇也抢救性挖掘出一座东汉墓葬,出土一个镏金青铜带钩,就是古代贵族的腰带扣,其长约7厘米,呈倒扣船形,虽然历经沧桑,但表面的镏金还闪闪发光,雕刻的神兽纹也十分精美。
小知识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
来源:浏阳日报 作者:李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