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瓷器陶艺

> 珍宝背后的故事:元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坐像

珍宝背后的故事:元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坐像

http://feicui168.com 2014-10-24 11:32:59
元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坐像 年代:元 级别:三级文物 方位:首都博物馆4层瓷器展厅 元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坐像 年代:元 级别:三级文物 方位:首都博物馆4层瓷器展厅

  珍宝背后的故事    

  元大都城址内出土的重要文物之一

  元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坐像

  元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坐像,1955年北京西城区定阜大街出土,是元大都城址范围内出土的重要文物之一。它以优美的艺术造型,精湛的烧制工艺,独特而完美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元代雕塑艺术、佛教造像艺术和景德镇窑瓷塑烧制工艺的最高水平,为首都博物馆典藏的重要瑰宝之一。

  水月观音像通高65厘米,头戴宝冠,冠的正面有一小化佛(残),广额丰颐,眼睑低垂,神态安详。观音跣足而坐,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搭于右膝上,左手支于身体左侧,姿态优美大方,给人自然闲适之美感;上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饰网状连珠式璎珞,袈裟及下裙上亦垂挂连珠式璎珞,装饰繁缛,雍容华贵。全身肌肉柔软细腻,其中面部及手足的肌肉尤其生动,在青白色釉料的映衬下,更显优雅温婉。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其慈祥悲悯的眼神,意在观照水中圆月,又似俯视芸芸众生。

  此像胎质洁白细密,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色润柔和,制作工艺无与伦比。首先是整体塑造精准大方,采用了塑、捏、压、琢等不同手法塑造头部、身体和四肢等部位,然后对不同部位进行细致修整,最后对菩萨面部及神态进行刻画。同时局部塑造也一丝不苟,而尤为突出的是其宝冠,正面安有一尊小化佛(阿弥陀佛坐像),为观音菩萨身份的标识,冠的背面是一朵瓷塑的莲叶;宝冠为单独烧造,可以取下,又大大增添了烧造的难度。另外,此像的右肘搭于右膝上,整个右臂悬垂于膝前,这一细节也是工艺精湛的重要体现??同时代、同材质的水月观音像以膝支撑手臂之处均靠近腕部,而此像改悬腕为悬臂,不仅制作难度更高,整体造型也更为优美。

  水月观音这一造型样式在早期佛教经典中并无记载,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而产生的。据《历代名画记》记载,这一形象最初由唐代著名画家周?创塑。此后,水月观音即受到世俗社会的广泛崇信与青睐,一直盛行不衰,而宋元时流行尤甚。

  水月观音是汉地自行创造并流行的一种造像题材与造型,但其风格明显受到了当时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体现了汉藏艺术融合的鲜明特点??此像全身结构匀称,比例适中,特别是腰部有明显的收缩,这些体现了明显的藏传造像特点。而同一时期的中原造像大多体态丰臃,躯体结构不甚讲究,与藏传造像迥然不同。值得一提的是,类似汉藏风格的元代瓷质造像还有上海博物馆的元青白釉观音坐像、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加漆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等,由此可见汉藏融合的现象在当时陶瓷造像上较为普遍,已成文化艺术潮流。元代时我国重新实现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而对佛教尤其尊崇,这给佛教和佛像艺术提供和创造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正是由于国家的统一和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元代的佛教造像艺术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出新的时代艺术特征。同时元代藏传佛像艺术的传入丰富了内地佛像艺术的形式和风格,极大地促进了汉藏佛像艺术双向的交流与融合。(撰文 武俊玲 栏目主持 赵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