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色莹彻,为世所珍
文/陈平
北宋官窑从存世器物本身到窑址的问题一直在考古界争议不断,其研究始终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宋徽宗赵佶(北宋王朝第八位皇帝)虽然在政治上平庸无能,但颇具艺术天赋,既擅长书画,又擅长古物鉴赏。在宋代绚丽多姿的瓷器中,他独好幽玄静谧的天青色泽青瓷,并下令在东京(今河南开封)设置了历史上第一个由封建政府专设的御用窑场,史称北宋官窑。
有关宋代官窑的历史悬案实在不少,问题主要围绕两大方面:一是存世(传世和出土)官窑器本身的问题;一是宋代官窑窑址的问题。这两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争议颇大。
官窑一词始建见于南宋叶?《垣斋笔衡》(多数人误为《坦斋笔衡》):“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釉)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相对民窑而言,官窑最大的区别在于产品按宫廷的意图特制,专烧专用,制作过程中不惜工本,精益求精,产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宋官府征召能工巧匠,在汝窑等北方名窑的烧造技艺基础上设官窑烧制青瓷。北宋官窑的窑址可能位于今河南开封附近。但宋元以来黄河多次泛滥成灾,开封屡屡被淹。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封附近的考古发掘与对古遗址钻探所取得的资料都表明,距现在地面10米左右的是北宋东京城、6米左右的是金汴京城。由于黄河河床高于地面等原因,地下水位较高,增加了考察北宋官窑遗址的困难,古窑址位置至今未被发现,是历史上尚未揭开之迷。
北宋官窑因存世器物极为稀少,加之无遗址出土物可以认证,一直困扰着人们的研究和鉴赏。北宋官窑继汝窑之后为宫廷烧制瓷器,形制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且器多仿古。如贯耳穿带壶、贯耳弦纹壶、弓耳扁壶、三登方壶、琮式壶、胆瓶、弦纹瓶、花插、花觚、鬲式炉、三足弦纹圆炉、椭圆水仙盆、八方盘、葵花式小碗和梅花式杯等。
北宋官窑器胎骨坚薄,胎色为香灰色。釉汁莹厚,釉色以粉青为多,其次为月白色,还有天青、翠青等色。釉面有开片纹,或疏或密,清晰可辨。器底有支钉痕,最多九枚。传世北宋官窑器在器形、釉色等方面佳者易与汝窑器相混淆,故官窑器中,胎质类汝者(即“香灰色胎”)为北宋官窑器。胎质似哥者(“紫灰胎”)为修内司官窑器。
著名古陶瓷学者叶佩兰、叶文程、余光仁对本文亦有贡献,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