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岂虚言”
到绍兴的人,无不被印山越王陵的宏大规模和雄壮气势所倾倒。它是迄今为止经发掘而证实的我国第一座越王陵,墓主是越王勾践之父允常。从史籍中可以知道,允常是越国霸业的奠基者,正是他一手拉开了越国开拓进取、北入中原的帷幕。
越王陵固然雄伟,但是它出土文物并不多;史籍固然言之凿凿,但毕竟流于书面。它们虽然都提供了允常时代越国历史的若干线索,但尚嫌不够深入,过于肤浅。怎样将那个惊心动魄的年代真切地还原在人们面前,怎样将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碎片有效地整合,唯有靠当时的器物。孙海芳珍藏的一件允常青铜戈正是越王允常当年所用,它为越国称霸前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这件允常戈是孙海芳最珍爱的宝贝之一。它通长22.8cm,宽7.6cm,中脊突起,两侧有槽,内饰透雕勾连纹,四周环以S纹,戈上还刻有12字铭文。铭文经专家详细考证,为“越王佐徐,以其钟金,铸其拱戟。”
谈起这件允常戈,孙海芳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他笑着说:“据目前所知,这种戈存世只有两件,其中一件在澳门,而剩下的唯一一件在我手中。这件东西是我花96万元买下的,当时与我‘抢’的人很多,但我志在必得,最终还是花落我家。这件戈纹饰精美,造型有力,真切地反映出当年越国精湛的青铜制作工艺。”
孙海芳接着说:“我当时买这件戈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它是如此重要。后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锦炎先生给我打电话,说要看这件戈。曹先生一见之后,即称为至宝。他对戈上的铭文仔细研究,并与澳门的那件进行比对,得出结论说,这件戈为允常所有。同时,从铭文还可以看出越国在允常时期的外交关系。‘越王佐徐’,证明越国当年与徐国有交往,而徐国远在中原,由此可见越国称霸的雄心早已确立。”
一件允常戈包含如许文化信息,足以为越国争霸前期的历史增加详细的注脚。而孙海芳所藏的另外一件越王青铜宝剑,更是用实物证明了越国鼎盛时期的强大力量和王者之风。笔者有幸领略到这把孙海芳极少示人的宝剑,只见它品相完整,造型大气,锋薄刃利,千载之下犹寒光凛然。
孙海芳动情地摩挲着这把宝剑,激动地说:“这把剑一看即知,必是越国鼎盛时期的王者之物。民间普通用剑绝对没有这样大气,也不会有这种高超的工艺。它的年代比允常戈要晚,但青胜于蓝,从侧面证明了越国国力在不断增强。史书上所说卧薪尝胆的故事,绝非虚言。没有勾践奋发图强的精神,也绝不会有越国的强大,也就不会有人才、有技术、有充足的物质力量来打造出像这样的一把剑。”
说到这里,孙海芳若有所思。或许,这把剑所昭示的“卧薪尝胆”精神,也深深蕴含在他的收藏故事中。
“古越三宝”,看中了就逃不掉
一般来说,从事收藏有三道门槛:财、识、赏。没有一定的财力,自然谈不上收藏;有财无识,则很容易收藏赝品;有识无赏,则藏品价值得不到充分挖掘,收藏境界仍落下乘。
就孙海芳来说,他也是经过无数挫折,才跨过一道道收藏的门槛,终于得以一窥堂奥。他说,他年轻时是刑警,收入菲薄,却又痴迷收藏,往往弄得饔飧不继。有限的财力阻碍了他的收藏步伐。于是,他毅然决定抛弃铁饭碗,下海经商。1994年,他创办了医药公司,在商海中奋勇搏击。企业发展很不错,给他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但是他却将大部分企业利润都拿来购买藏品。渐渐地,他的藏品多了起来。
解决了财力问题,识力就重要了。孙海芳以前曾因识力不够而付过不少“学费”。他说,有次湖北一个卖家给他送来一面汉代车马镜,他粗看了一下,认为是好东西,便当场支付10万元,将其买下。哪知,晚上他再细看的时候,才发现是个仿品。有了这个教训,后来他努力学习,深入钻研,终于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财”“识”兼备,“赏”随之而来。孙海芳面对越来越多的藏品,渐渐不满足于为收藏而收藏,而是进入了“为珍赏而藏、为研究而藏”的新阶段。在长期的研赏中,他确立了自己的收藏定位:以古越青铜兵器、越窑青瓷、会稽铜镜这“古越三宝”为主。
但收藏“古越三宝”并非易事,孙海芳也是历经周折。他说,1997年,他得知有一件越王者旨於赐矛被一位广东古玩商买走,心急如焚,马上赶过去交涉,希望对方将此矛转让给他。任他费尽口舌,对方就是不肯卖。他只得不断加价,最后以90万元的高价才让这件矛留在了它的诞生地绍兴。孙海芳得到这件矛,欣喜万分,因为他知道这是越王勾践之子所用矛,其文化价值可想而知。
2001年,孙海芳在香港看中了一套13件唐代越窑青瓷兵马俑。他被其明润温厚的色泽、大气磅礴的造型所折服,立志要将其拿下。与香港古玩商几番谈判,他最终以250万元购入。但不久之后,孙海芳发现这套俑原有28件,他坐不住了,急不可耐地拨通香港的电话,在探明余下的15件还在那个古玩商手里时,便恳请对方转让。对方说什么也不肯,而孙海芳坚持不懈,反复与之沟通。几经交涉,香港古玩商被他的诚意打动,答应将剩下的15件兵马俑卖给他,但索价500万元。孙海芳毫不犹豫地同意,立即付款购入,从而使这套兵马俑归于完璧。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为了收藏“古越三宝”,孙海芳迄今已耗资过亿,但他认为很值得。“作为古越国的子孙,收集祖先遗留的文化遗产,理所当然。‘古越三宝’,只要被我看中,我就不会让它跑掉,一定想法设法得到它。”孙海芳如是说。
博物馆就是古越国
孙海芳一直认为,创建博物馆才是收藏的最高形式。将藏品锁入密室,留与子孙,那只是一种狭隘的收藏观。而只有将藏品展示给公众,将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置于社会的公共视野,才能起到弘扬文化的作用。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2006年,他斥资近亿元,在绍兴鲁迅故居与沈园的中间地段拍下一块12.68亩土地的使用权。2007年3月,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在此建成并开馆。它让古城绍兴多了一个旅游景点,也让各地游客得以在此一窥真实的古越国历史风貌。
走进越国文化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2500多年前。数千件藏品分门别类地陈列在橱窗中,诉说着无声的历史故事。在越窑展示区,可以一睹古器风采,追索千百年前人们的审美观。在古越兵器展示区,可以从琳琅满目的箭镞、刀剑、戈戟中,怀想当年吴越争雄的金戈铁马,羽檄星流。在会稽古铜镜展示区,可以领略古人高超的冶铸技术,油然而生一种深深的景仰之情。
孙海芳也时常徜徉馆中,与众多藏品作无声的交流。他对这些宝贝恋恋不舍,但也深知人生有限:“这些藏品我只是曾经拥有,它们并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全人类。人生有限,藏品永恒。一个人在收藏中感受到人生价值,提高精神境界,那就够了。”孙海芳说这话时从容淡定,这份平和的心境也许是他收藏多年的最大收获。
题记:
30年前,孙海芳还是绍兴市机关的一名普通干部,初知收藏;20年前,他弃官从商,下海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以商养藏;10年前,他成为全国赫赫有名的收藏家。如今,他创建了越国文化博物馆,并亲任馆长,不懈地弘扬着绍兴长达2500余年的古越文化。人生的每一个10年对孙海芳来说,都是一次转变,而每一次转变都是他收藏境界的更高提升。公司蒸蒸日上,藏品熠熠生辉,博物馆欣欣向荣,这一切都印证着孙海芳绚丽多彩、引人注目的收藏故事。
链接:
越窑青瓷
越窑青瓷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倍受人们的赞赏和青睐。越瓷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越瓷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贡品之一,而且是唐代的一种重要的贸易陶瓷,同时与唐代精美工艺品和文苑艺术交相辉映,在工艺美术领域里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界。
绍兴的陶瓷工业源远流长,“越瓷”名扬四海。绍兴、上虞一带是中国越瓷的发源地。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有“龙窑”数百座,烧出的产品有釉陶和印纹陶,这便是“越瓷”前身。越瓷始于汉,盛于唐,特别在唐朝的中后期,瓷器烧制的技艺已达到了纯熟的程度。那时,由于创造了将坯体盛于匣钵之中与火分离的操作法,从而使产品器形端正,坯胎减薄,胎质细腻,釉色晶莹。其中尤以“秘色窑瓷器”(青瓷)最为著称。晚唐诗人陆龟蒙曾赋诗赞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并赞美越瓷“类冰似玉”。越瓷从唐代开始就出口到巴基斯坦、伊朗、埃及、日本等许多国家。
越窑青瓷对外的输出,改变了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人们生活习惯,提高那里的物质文明,埃及等非洲国家对越窑青瓷欣赏和追求,并进行仿制,丰富这些国家精神生活和陶瓷业的发展,越窑青瓷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点评
作为古越子孙,孙海芳将古越文化遗珍纳入越国文化博物馆,于古越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贡献良多。作为绍兴收藏界的领军人物,孙海芳藏品种类丰富,地域性特色明显,勾勒出古代绍兴的历史面貌。他的收藏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藏品数量如宽博的大海,收藏境界如鲜花的芬芳。
“再造”一个古越国
记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馆长
孙海芳和他的收藏故事
绍兴,是一片厚重的土地,无数历史在此积淀。2500多年前,古越先民在这里生活,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翻开《左传》、《越绝书》、《吴越春秋》、《史记》等史籍,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古越文化就像澎湃的浪潮,汩汩滚滚,充溢在悠久的历史之河。
璀璨的古越文化造就了一大批艺术珍品,如形制独特、古朴厚重的青铜器,色冷光寒、吹发可破的兵器,造型优美、光彩照人的越窑瓷器,图案飘逸、雕刻细致的会稽铜镜,温润细腻、工艺精湛的玉器等,但它们长期以来被掩埋于历史的尘埃之中,鲜为人知。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绍兴基本农田建设和城市改造的推进,大批古越珍宝陆续出土,重现人间。于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古董商人闻风而至,云集绍兴,视这些珍宝如鸡狗,买卖贩运,或明或暗,无所不用其极。
正是在这个时候,生于斯长于斯的绍兴人孙海芳被触动了。他回顾往事,感慨万千:“我是古越的后裔,对古越文化的热爱与生俱来。看着无数古越文化珍品被人随意倒卖,我怎能袖手不管?尽我所力,将那些古越珍宝留在它们的诞生之地,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起初这种朴素的想法,促使我坚持收藏事业,直到今天。虽然甘苦备尝,但我始终无悔。”
如今,孙海芳有藏品6000多件,多为古越青铜兵器、越窑青瓷、会稽古镜等,实现了他当初的朴素理想。如此多的特色藏品,仿佛一砖一瓦,“再造”起一个古越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