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将中国的陶瓷带到欧洲,轻巧、美丽、干净而又实用的中国陶瓷令西方人惊叹,并在长期使用铁制品的欧洲引起一场“餐具革命”……昨天在越秀山广州博物馆举办的《东风西渐??欧洲瓷器历史展》(展至10月24日),再现一段19世纪中国陶瓷的欧洲故事。
中国陶瓷:
高额利润刺激欧洲人破解秘密
17世纪中国瓷器大批涌入欧洲,贵如珍宝的瓷器的高额利润,也刺激着欧洲人试图破解制作秘密。有一位名叫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尔的年轻药剂师,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在1708年1月15日用萨克森周边出产的7种矿物混合烧出了白色透明的容器,这一天便是欧洲瓷器的诞生之日。从1710年至今,迈森瓷厂的火焰从未中断过。
欧洲人仿制:
不是简单模仿 重视造型和创意
荷兰陶工模仿中国青花盘子制成的白釉蓝花彩陶盘;充满欧洲情调的半裸着嬉戏的19世纪小天使与少女的陶雕……现场展示的170余件产自19世纪欧洲精品瓷器,是加拿大收藏家拉斯洛?帕拉克维茨、孙建伟夫妇捐赠给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珍品,真实记载200多年来中国陶瓷对欧洲的影响力,欧洲瓷器从仿造中国瓷器、融合西方文化元素、革新生产技术、到研发新产品并走向成功的发展历程。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张岚对记者说,“这批瓷器可以说是融汇着东西方文化的精华,更可贵的,当年欧洲人将中国瓷器进行大胆创新,从中可以看到一种别样的光彩,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图案上看,中国瓷器以线条为主,而欧洲瓷器重视造型,非常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最初模仿:
“代尔夫特”代替中国青花瓷
现场展示的一件英国代尔夫特“青花”花果纹盘可以看出,盘子边角上有磕磕碰碰的破痕,据介绍,这种釉陶胎厚,又容易碎裂。是欧洲人模仿中国陶瓷的早期产品。
在17世纪初,瓷器的使用也普及到欧洲富裕家庭中,但价格昂贵的瓷器只有最富裕的家庭才能使用。买不起瓷器的人,使用价格较为合理的彩陶和精陶。荷兰陶工高傲地称自己是“瓷器面包师”。这种白釉蓝花彩陶取代亚洲瓷器,满足了不太富裕家庭的需要。在这类家用器皿中,荷兰的白釉蓝花彩陶最为著名。但是在德国、法国和英国也制造同类的白釉蓝花彩陶,这种彩陶被称为“代尔夫特”陶器。从17世纪后半期开始,“代尔夫特”彩陶的制作工艺在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那时,如能买到一件“代尔夫特”彩陶,将被看做是“荣誉、幸福以至财富的象征”。(黄丹彤 叶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