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助贫困学生,到为灾区群众捐款,甚至多次拿出自己心爱的藏品拍卖后支持慈善公益事业,多年来,著名汝瓷大师、汝州瓷器厂70岁的退休职工孟玉松在呕心沥血钻研汝瓷、创新汝瓷制作工艺的同时,从未间断自己的慈善之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老人对社会的火热爱心。
□东方今报记者 王俊生
实习生 郝同盟/文图
“1956年,周总理就说要研制汝瓷,恢复失传了900年的传统工艺。汝瓷能有如此高的地位,与第一代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密不可分。”提起汝瓷的发展,孟玉松老人感慨万千。
为了恢复汝瓷,1970年初,汝瓷的故乡临汝县(现汝州市)筹建了一个汝瓷厂,懂技术而且具备相当文化水平的孟玉松,被县政府临时抽调到了厂里,成了第一批汝瓷研究人员。那时,孟玉松已经有了两个孩子。为了不负重托,孟玉松手里扯着大儿子,怀里抱着小儿子正式上班。当时的汝瓷厂,设在郊区的狼爬岭上,条件很简陋,连职工宿舍都没有。每天上下班的孟玉松,都是扯着大儿子,背着小儿子往返,大部分路程都是步行。
条件是艰苦,但孟玉松没放弃,为尽快掌握汝瓷制作工艺,她从研究古代官窑遗址入手,从考古发现的外部条件开始一步步摸索,几乎走遍了汝州所有的窑址,终于摸清了汝瓷的配方,并最终在多位国内知名专家的指导下,掌握了汝瓷烧制过程中的诸多环节。1983年,孟玉松自己烧制的天蓝釉汝瓷得到了国内权威汝瓷专家的一致认可。
【瓷情】 将宫廷汝瓷配方全公开
天蓝釉汝瓷研制成功后,孟玉松又有了新的目标:北宋宫廷汝瓷。毫无疑问,这种产品是汝瓷顶峰期的代表作,一旦研制成功,意义深远。
为研究真正的北宋汝瓷,孟玉松没少往北京故宫博物院跑。1986年,在征得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同意后,孟玉松第一次把一件“非展品”的北宋汝官瓷拿在了手里。由于害怕回去后忘了釉色,她买了两块和宋汝官瓷颜色接近的布料。
之后的孟玉松,通过釉色配比调整,反复烧制,一种纯净的天青色釉色终于出现,这就是天青釉。后经北京专家多次修改,终于试制成功。孟玉松没把成功据为己有,无偿将胎釉配方和烧制规律公布于众。她说:“汝瓷工艺是国家文化的一部分,让更多人了解,才能更好把它保存下去。”
【瓷善】 拍卖至爱支持慈善
汝瓷研制废寝忘食的孟玉松,对生活更是爱心满怀。
2007年,中国慈善协会在香港举办慈善拍卖会,退休多年的孟玉松捐献的一件名为“淑女瓶”的汝瓷,以1.8万元的价格成交。
“这次拍卖会是为妇联筹措善款的。”孟玉松说,这是她制作、收藏多年的藏品。“虽然失去了一件心爱的藏品,但能帮助到有困难的人,我就感觉到很快乐。”
汶川地震时,孟玉松看着电视、报纸上的新闻,流着泪交代孩子帮自己为灾区捐款。之后自己又先后三次捐出了总共近万元。
其实孟玉松的爱心,一直从未间断:生活贫困的老人,她会伸手援助,贫困学子她也会伸手援助……老人说,这缘于她刚上班时,她儿子有一个同学很聪明,后来因家穷辍学了,孟玉松感到惋惜,但当时自己也无力资助这个孩子。“现在条件好了,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想帮一帮”。
至于资助过多少孩子,老人说自己也记不清,没算过数字,她认为做慈善是诚心之举,要是都记下来,就有点图虚名了。
【瓷志】 爱与奉献永无止境
1996年,孟玉松退休,享受着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誉为汝瓷大师的她没有离开汝瓷,仍在不断地创造新的艺术造型,改良新的釉色的配制,“我还有信心、有能力让汝瓷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变得更完美。”
如今,已经70岁的孟玉松,很多时候仍亲自塑形和烧制。作为河南省唯一一位存世的有陶瓷艺术大师职称的汝瓷传承人,孟玉松还在为汝瓷默默地奉献着。老人最后告诉记者,自己感到最欣慰的是,子女也在努力地学习着老人的手艺,不至于让这重现世间的艺术再次失传。“做汝瓷好比做人,只有静心、尽心,才能有所悟、有所得。做慈善也是如此,不必刻意为之,时刻惦记着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能出力的时候尽力而为,这就是最好的慈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