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陶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恩怀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周杰伦的《青花瓷》中,一个“等”字道出恋人间的别离与相守。这厢痴痴的守候,宛如一座城、几代人隔着重重历史,在点灯的案台前、在熊熊的窑火边,耕耘于青花之美一般。
43年前,只念过三年私塾、从民间匠师成为一代“青花大王”的王步谢世,他的孩子王声怀、王希怀、王恩怀接过画笔延续着青花雅韵,而今王步的孙辈也谨守“有麝自然香”的家训,努力点图出青花艺术的新气息。
2011年11月6日,理财一周报记者来到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年76岁的王恩怀先生家中,与他共同走进王步的青花传奇和王恩怀自己的青花传承光阴里。
“青花大王”王步
1898年,王步出生于江西丰城,是清代著名青花画师王秀春之子。6岁那年,父亲过世,王步由母亲与祖母共同抚养,生活十分拮据,常靠亲友资助。
一年冬天,王步帮家人卖豆腐。他走在结冰的河堤上,不小心滑倒,把提篮里的豆腐洒了出来。王步趴在地上,一把一把捧起碎豆腐,装回家用清水漂去泥沙,拿纱布将零散的豆腐包好,压去水分,拌上盐和辣椒,做成腐乳,这才算保住了本钱。
家境虽寒,但王步自小喜欢画画。买不起纸笔,就边看龙舟赛边用红色的泥土在地上作画。1907年,9岁的王步在亲友的帮助下,只身前往景德镇,拜青花艺人许友生为师,学画鸟食罐。青花食罐虽为蕞尔小物,但王步勤勉练习,精益求精。
5年出师后生活虽无着落,但王步的钻研劲儿毫不松懈。他画老者胡须,一时画不准确,就在坯子上刮去笔迹再画,几遍画下来,直至将坯子刮通了。
1917年,广东商人吴霭生怀着对瓷器的喜爱来到景德镇。景德镇当时在陶瓷技术方面很保守,但见到好奇求教的吴霭生,艺人们倒乐意与他切磋。吴霭生对王步的青花技艺十分欣赏,将其聘入瓷业美术社制作官窑名品。吴霭生不惜工本,但求精品。王步在美术社时,大量研究明清官窑瓷器,受益良多。美术社的官窑名品通过在南昌的丽泽轩销往各地,王步也名声渐起。
说话间,王恩怀从盒子中取出王步的《博古镶嵌》瓷屏。开裂的瓷片已不完整,但它极细腻的工笔刻画、淡雅玲珑的青花色彩更显珍贵、动人。王恩怀说:“官窑名品的制作,是不计成本的。这段时间对父亲的艺术观形成至关重要。无论线条、画工、用料,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王恩怀指着《博古镶嵌》瓷屏告诉记者,现在的青花料为化工合成,过去的青花料主要是从云南运来的自然原料,加上柴窑烧成,画面细腻程度是现在电窑、气窑不可超越的。传统技法以装饰性图案为主,但王步喜欢摸索创新,用工笔描绘亭亭的芦苇,用写意的画法展示水面的深浅与波纹,画风与前人的传统画面大为不同。
1926年,吴霭生病逝,王步在瓷业美术社继续工作了几年。他潜心研究“八大山人”等历代名家的笔墨殊途,表现技法上开始由工笔、工写结合至借鉴水墨画技法,融于一体绘制青花。王步的青花瓷雄浑、简朴、大方、清新有致,洗去晚清的繁缛格调,开创了当时陶瓷界一种崭新的画风,遂被誉为“青花大王”。
无奈弃青花
1929年至1935年,王步的三个儿子相继出生。自从王恩怀记事起,父亲俯首作画的样子一直留在他的印象中。
王恩怀说,抗日战争开始后,日军战机经常在景德镇上空盘旋、轰炸。青花瓷要放在窑里用1300摄氏度的高温烧成,烧窑时烟囱里冒出的烟很容易暴露场所,加之在坯子上画青花,需要固定的场所,战争严重影响了青花制作,当时的窑厂几乎都倒闭了,即便父亲画完青花也难找到地方烧制。
1938年春节后,王步花了将近半年,画出100多件青花作品,打算到端午节时,一次性入窑烧成。但在烧制过程中,窑倒塌,所有的青花瓷都被砸坏,王步见到半年心血顷刻间毁坏,口吐鲜血,当场昏倒。王恩怀说:“当时家里6口人,几乎连饭都吃不上了。”
在王步一家的生活几乎陷入绝境之时,“珠山八友”中的汪野亭、王大凡、徐仲南等朋友纷纷劝说,“王先生,这样下去不行的。家里这么多小孩靠你吃饭,你还是改成釉上吧。”他们还积极帮助王步转画釉上彩绘。迫于生计的“青花大王”无奈放下所长,改弦易辙从事粉彩绘画。
王恩怀说,不同于青花创作受场地限制,粉彩创作时可以随意移动。父亲王步带全家躲在防空洞里,用粉彩颜料在瓷板上绘画。
王恩怀告诉记者,过去烧青花必须用柴窑,柴窑容量大,要塞满一窑才能烧制,烧制时烟火很容易被敌人发现。但粉彩作品,只需要放在炉子里烧,哪怕一两件也可以烧,不会暴露工作场所。
名门之徒
王恩怀记得,上世纪40年代,王步在防空洞中作画时,他负责为父亲准备绘画用笔。手里提个布袋子,父亲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夏季酷暑,防空洞里又热又闷,王步心情烦躁无法作画,就让孩子们站在身后摇扇子。恩怀和哥哥声怀、希怀,摇着扇子欣赏父亲笔下的山水、花鸟和人物,耳濡目染。
1948年,大哥王声怀开始跟随父亲学画釉上菊花。50年代,王声怀绘制的工笔丛菊已颇具特色。后来,由他首创的“青花带水贴花”工艺为景德镇手工青花艺术瓷转换为贴花瓷器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8年,13岁的王恩怀进入师范学校读书,半年后转入景德镇省立陶瓷中专学习,跟随潘庸秉老师,学习了初步的素描与造型。但陶瓷中专仅仅读了一年,就因为父亲的家庭作坊需要人手,回到家中帮工。
1953年,国家召开第一届全国老艺人代表大会,王步作为景德镇的唯一代表参加大会,心情十分激动。回到家中,他决心恢复青花制作。
陶瓷制作有72道工序,1954年以前,景德镇的制瓷艺人多是在家中工作的独立劳动者,或聘请帮工或协家人之力进行作坊式生产。50多岁的王步带领3个儿子,在家里搞生产。王恩怀白天帮父亲打下手,练习磨颜料等基本功,晚上由父亲手把手教画装饰图案。
1954年时任江西省省长邵式平到景德镇陶瓷委员会(原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前身)视察后表示,老艺人的手艺需要继承人,景德镇要培养陶瓷新生力量。于是,景德镇美术工作者协会组织全市性招生,王恩怀等10个人考进了陶瓷委员会,跟随老艺人学艺。王恩怀拜著名陶瓷艺术家刘雨岑为师。
刘雨岑是“珠山八友”之一,擅长粉彩花鸟画,创造的“水点桃花”装饰技法享誉瓷坛。他对王恩怀的指导十分严格,不许他临摹画谱册页,而要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写生。每逢假日,王恩怀泛舟观荷,登山绘竹,到自然界中捕捉美景,焕发灵感。
王恩怀说:“我的两位老师,一个教青花,一个教粉彩,对我后来的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青花斗彩画得比较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青花斗彩先用青花色料在泥坯上勾画轮廓线条,并在画面的某个部分中分好青花料水,入窑高温烧成瓷器,然后在预留的地方用釉上彩颜料来勾画、填色、烧染,最后低温烤花而成。青花斗彩是景德镇陶瓷传统彩饰方法,是明代青花盛行,古彩兴起时逐步发展起来的。斗彩是窑彩和炉彩相结合的装饰方法,集釉下彩幽静雅致和釉上彩的浓艳富丽于一件器皿上。
王恩怀回忆说,“在刘雨岑老师门下,我画得最多的是水点桃花,刘老师让我们反复多画,熟能生巧,直至了解桃花,下笔时心中有数。当时的陶瓷研究所,集中了技术顶尖的老艺人,还向中央美院及中南、西南、西北美专等全国的大专院校招收了10多位大学生。我们这群年轻人,常常在一起写生,交流绘画心得。我练习素描并自学水彩画,比较欣赏岭南画派的风格。那几年中,各种画种、流派之间的交融,看起来很杂,但集思广益,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也培养了一种永不满足的习惯。”
从艺术瓷到日用瓷
1958年,大跃进开始,事业单位纷纷办起工厂。王恩怀加入陶瓷研究所实验工厂,参与制作国家用瓷。为了大规模制作,实验工厂专门从陶瓷学院招收了三四个班的学生。王恩怀设计的瓷器,画面主要为红白碧桃,制作了杯、碗、碟、壶等上万件作品。
1964年,王恩怀被调入景德镇高级美术瓷厂(“文革”时更名为“为民瓷厂”),负责釉上彩绘技术培训,并成立了设计小组。1965年,瓷厂为参加广交会扩大出口,指示设计小组设计各类日用陶瓷,提出了“设计为生产服务”的口号。
尽管这一时期的工作重心,从王恩怀熟悉并喜爱的艺术陶瓷转为日用陶瓷,但他一点儿也不含糊,为咖啡具、碟、碗等50多种造型设计不同的花纸,每种图案都根据器皿的造型和弧度量体设计,有时仅一个造型的花纸就要花几个月绘制。首次参加交易会的瓷厂,提着8大篮瓷器来到广州,并顺利拿下广交会第一单。
在为民瓷厂的30年间,王恩怀设计的国家用瓷、礼品瓷和出口瓷的造型画面,受到高度评价,有的被外交部指定用于国家用瓷专用画面,有的大批量生产向海外销售,有的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珍藏。
有麝自然香
1993年,王恩怀从为民瓷厂调入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再次投入到艺术瓷的世界里,创作了青花、新彩、青花斗彩、综合装饰等各种技法的作品,尤其擅长粉彩花鸟瓷画。
王恩怀说,“父亲一直教育我们,搞美术搞艺术的人,心情要进入创作中。不要去想社会如何评价,你将来画得好,自然会被人记住。”王恩怀一直遵循父亲的遗训“有麝自然香”,并希望孩子们做人不张扬,全身心地从事绘画艺术。
从王恩怀的陶瓷绘画中,我们的确能读到一代艺术家凝练笔墨下深邃的内涵。王恩怀的青花创作延续了父亲王步 “笔所未到气已吞”的气象,他的粉彩有刘雨岑粉彩花鸟的养分,并突破清末遗风的构图章法,以简洁、以少胜多的艺术形式,明快、清雅的色彩效果,将前辈的艺术灵魂糅合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青花综合装饰瓷瓶《大吉图》,构图简洁明快,突出了山野田园的自在与生气,青花绘出的公鸡与青花绘就的花枝相映成趣,以釉里红点缀花叶与鸡冠形成清雅的色彩对比,形成王恩怀的代表风格。
他的粉彩瓷瓶《满堂春色》,以枯笔绘成的老树与粉嫩的花朵相互呼应,花下引颈欢歌的小鸟将春天的气息铺满瓷瓶,画者内心世界的勃勃生机和盎然诗意也借笔流淌。
《春在自然中》瓷瓶的颈部和足部施以豆青釉,腹部以小写意没骨画法绘牡丹小鸟,牡丹花头以杨红染绘,浓淡分明层次清晰,其他部位采用粉彩画法。作品用笔老辣,气韵生动,瓷画技法表现了文人画的意蕴。在他的作品中,稚气的鸡雏在奔跑学步,调皮的松鼠得以蹿跳。
王恩怀突破前人“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松竹梅菊、鸥鹭雁鸳,必见其幽闭”的特定寓意,以稍纵即逝的花姿鸟态、引人兴味的动感,给人无尽的遐想,拓展了“物象”的联想空间。一书一境,机趣天然,情深意挚,应物象形,神游物外。
在《青花情韵??王恩怀瓷韵画艺作品集》中,我们可读到中国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秦锡麟的一段评论:“王恩怀师承地道,同时十分注重博取百家,吸收多方营养,融会贯通滋育自身。他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继承传统、师承前辈、师法自然都不等于创造。艺术创作的形象来自于自然,艺术的高层次得力于艺术家主体的再创造。面对纷繁复杂、交错网罗、层叠杂乱的自然景物,王恩怀以敏锐的视觉去感受其中蕴含的美的要素,把握住内在本质精髓,按照艺术本身的规律法则、审美内涵,以传统的脉络和创新的手法加以处理,构成一幅幅自然美和意境美的交响乐章。”
古窑新瓷
在景德镇瓷都大道上有一条小径,名为古窑路。顺着这条道步行15分钟,便到了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在这里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古老制瓷生产作业线??清代圆器作坊、清代四大名瓷作坊、琢器作坊,以及明清时期烧制青花的古窑。
馒头窑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典型瓷窑,形似馒头而得名。馒头窑属半倒焰式窑炉,火焰自火膛喷向窑顶,再倒向窑床,烟气从排烟口、竖烟道经烟囱排出窑外。元明时期,景德镇馒头窑的营造和烧成技术达到了传统瓷业这类窑炉的最高水平。
葫芦窑,出现于元末明初,形似卧地葫芦,前大后小,窑床平面前低后高,倾斜度为8度。明代《天工开物》有专门记载。
景德镇窑,为景德镇独创,是清代最重要的窑炉,也是迄今保存最完整、最具价值的窑炉。景德镇窑以松柴为燃料,也称柴窑。火焰长而灰分少,不含有害物,适合烧还原焰,对于白瓷、青花瓷、颜色釉的釉面呈色效果尤其好,镇窑还可以按照窑位各部位火焰流动及其温度分布情况,分别装烧高、中、低火候的瓷坯,是景德镇烧造特有的传统瓷最适宜的窑炉。
葫芦窑内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景德镇每年6月11日和10月19日国际陶瓷博览会时,会将一批待烧制的新品装入3座古窑中。通常烧窑需要1天,冷却耗时2天。对柴窑情有独钟的陶瓷爱好者,可以到这里定制瓷器后用古瓷窑烧制一件独一无二的瓷器。2012年10月19日,1000年前的宋代龙窑将复活点火,千年古窑将重燃火光,奉出新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