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爱萍
民国陶瓷发展一波三折,但有许多亮点,至今令人赞叹。清晚期到民国时期是中国陶瓷史上仿古陶瓷生产的高峰期,其规模、质量和产量均超过此前的任何一个朝代。其主要品种如下:
颜色釉 颜色釉陶瓷本是官窑控制最严的品种,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种。有些品种即使官窑烧造也有相当大的难度,如清康熙豇豆红釉,仅在康熙时期烧造,到了雍正时期,由于原料配方的原因已经烧不出,呈色灰暗,类鼠皮,故俗称“乳鼠皮”。而到了清晚期及民国时期,仿制康熙豇豆红的产品出现在古玩市场,达到了几可乱真的程度。郎窑红也是铜红釉的名贵品种,只在康熙时期官窑生产,但是到清晚期和民国时期,仿制品也以真假难辨的面目出现,令古玩商须得颇费一番工夫,才能找到鉴定要领。钴蓝釉仿制也很成功,其他如茶叶末釉、窑变、青釉等均可与官窑媲美。低温釉彩如黄釉、绿釉、胭脂彩等均被古玩商誉为“毫无俗气的名品”。河南神?在民国时期找到少量古代钧窑釉料,仿制过钧窑产品,釉色与古代钧窑无二,可惜造型差距太大,甚至还有不少臆造之作,如农民起义用的大印等,除了收藏和研究价值,不可与景德镇仿古瓷器同日而语。
青花瓷器 主要仿品是明晚期官窑和康熙时期产品,造型、画工、呈色几乎乱真。明早期的有孙瀛洲仿品,但是青花呈色灰暗,是研究者早期的尝试之作,传世品少见,极具收藏价值。到民国时期,进口钴料便宜,南北方均广泛应用,俗称“洋蓝”,呈色浓艳,若化验成分,反而与古代“苏料”极为相似。
彩绘瓷器 五彩主要是仿明晚期和康熙作品,多数流传到国外,造型、画工均得前朝神韵。粉彩和珐琅彩也有仿制品,前者画工精细,如果不是官窑改制,这些画匠应该都是御窑厂的“大内高手”。后者主要是仿制康熙珐琅彩作品,颇得神韵,鉴定时需要比照真物仔细对比方可分辨新老。
刻瓷 乾隆帝一生写了几万首御制诗,有关陶瓷的诗多命造办处玉匠刻于瓷器上,可谓开刻瓷先河。到清晚期以后,以钢钻或钻石作为工具,在烧好的白瓷上刻画山水人物,别具风格,成为新的陶瓷装饰技法。清晚期有名家黎瑛,字竹庵,江西新建人。其子黎勉亭继承父业,1915年,袁世凯特邀黎勉亭住北京,为英王乔治刻相,半年完工,神态逼真,惟妙惟肖,颇受好评。以后刻瓷遂发展为一项专业。
雕瓷 雕瓷实际是刻花和剔花工艺的延续,于瓷器坯体上雕刻花纹,形成浮雕效果,清晚期开始成熟,雕刻山水人物,“辙喜仿象牙、竹、木之釉,所雕之竹林七贤,东坡赤壁,垂杨条马为多”。清晚期名家有陈国治、王炳荣。光绪时期有李裕元,作品不上釉,称之为“反瓷”。民国时期,雕瓷以福建游蛮子(或称游长子)最为著名,“每一器出,风靡中外,人争取售”。景德镇几乎所有雕瓷艺人群起仿效。游蛮子还擅长捏相,对人目视手捏,惟妙惟肖。与游蛮子同时期的李东山,四川人,创作能力更胜一筹。
陶瓷雕塑 佛像瓷雕本是福建德化窑的拿手之作,明清以来即有德化工匠到景德镇传授技法。清末民初,景德镇的瓷雕仍以锥拱、玲珑、镂雕为主要技法,在人物雕塑方面则吸收西洋雕塑技法,人物衣纹及人体结构改变了以往呆板单调的风格,更显生动活泼。如“送子观音”颇受国外欢迎,尤其在日本供不应求。此外,现实主义题材的瓷雕也流行一时,如以“蚕食”揭露日寇侵华的狼子野心,以“太白醉酒”揭露当政者腐败,以“和尚背尼姑”批判封建迷信等等,颇受市场欢迎。
醴陵釉下五彩 湖南醴陵釉下五彩是民国时期新创新陶瓷装饰技法,与青花釉里红一样均为釉下彩,但是色彩更加丰富。彩绘名家有关寿祺、张逢年、田碹,后者绘花瓶,出国展出曾得奖。
洪宪瓷 民国初年几个当政者如袁世凯、徐世昌、冯国璋等均在景德镇定烧过瓷器,主要品种是彩绘陈设瓷,瓶类居多,图案有草虫花鸟、仕女婴戏等,画工极为工整,底款多书“居仁堂制”,这批瓷器主要由郭葆昌监制,而书“洪宪年制”,现在公认没有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