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树
第一次走进郑云云的瓷艺工作室,我就“遭受”了一次摧枯拉朽的视觉冲击,那里陈列的系列瓷画作品,每一件都充斥着生机勃勃的艺术元气与文化张力??杂乱无章的线条随意勾勒出失却平衡的抽象,亭亭玉立的青花小景间放任宋人窑变釉的斑斓洪流,浓烈到令人头晕目眩的色块“炫”出世间万物的膨胀、挤迫与漂移……
2011年,在接受央视《人物》栏目采访时,我曾这样评价郑云云:“她对景德镇的贡献在于用强烈的后现代绘画意识,用自己独创的艺术表现形式,成功地实现了瓷画创作与当代艺术的同步对接,让人们在元明清瓷画的废墟之外找到了新的审美兴奋点!”
郑云云瓷画的文化属性
此前,有人将郑云云的瓷画归类于“文人画”或“新文人画”,大概是归功于她显赫的文化出身吧。当今中国画界,同时头顶“著名作家”、“才女画家”、“首席记者”三项桂冠的画人甚为罕见,在瓷画界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更何况其人出身于文人世家,自幼从师中国国画大师梁邦楚,这“文人画”冠名的外部条件自然是超级符合。但研读郑云云的瓷画作品后,除开她的文化人身份之外,我们很难从她的作品中找到其它与“文人画”相近的文化品质。特别是在题材开掘和主题表述这两大标志性的文化元素中,郑云云成功地超越了新老“文人画派”一脉相承的自恋情结和偏激的个人感受,立于普世人本的高度去观照生活的基调和本色,无论画人画物,也无论是抽象或具象,她笔下所呈现出来的主题越来越远离自我,趋向皈依没有任何仪式感的人间宗教。
以曾于2009年获“中国陶瓷艺术创新金奖”的高温色釉瓷板画《牧羊女》为例:画面背景用青花淡彩勾勒出银装素裹的青藏高原、一群在云海之中若隐若现的绵羊。主体则用色彩浓烈的窑变釉凸显两个身着藏袍的牧羊女。整幅画面没有雄伟的布达拉宫,没有庄严神圣的殿堂,没有心灵沉重、面容消瘦的喇嘛,也看不见高大威猛的佛像,听不到穿心透骨到令人窒息的长喇叭声,但画家却别具匠心地用雪域高原的纯净、空灵与肃穆,营造出一个显宗教之外的人间仙境,用主人翁独立的浓烈色块勾勒出潜存于藏人内心的宗教热情。
我看过不少描述藏人生活的绘画作品,多半画面阴暗、主题沉重,主体不外乎佛坛佛器、佛陀与僧众,画家们个个出手千钧、灾难深重,仿佛在代人受过。很明显,作为当代散文大家的郑云云不愿意将这种偏执的主观感受强加给当事人,在她的瓷画创作中,追求的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美学语境和平等心,即自然界众生如我、苦乐自知,这是一种入世大悲悯,瓷画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正是基于画家内心对众生物相的平视与尊重。
要明确地为郑云云的瓷画艺术寻找一个文化坐标似乎很难,不是她的瓷画缺少文化含量,而是其中传递的文化信息太多、太新,在现今的瓷画艺术领域,找不到可以容纳她的旗帜。也许有一天人们会突然发现,原来从一开始,她的瓷画艺术就属于她自己。
郑云云瓷画的艺术语境
外表像青花瓷般宁静的郑云云,内心恰似一桶高温颜色釉,奔放着叛逆的激情,无论在文学或绘画创作上都追求“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境界。
分析郑云云的瓷画作品,有三段非常明晰的艺术语境。前期的作品虽然也力图跳出传统瓷画的藩篱,但仅限于艺术手法上的翻新,多以青花写意与色釉写意的结合为看点,再结合康熙朝开创的青花“五色分水法”,来表现作品的水墨画风格。虽然这样的作品在庸俗的市场上也显得超凡脱俗,但却缺少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和领军感召力;第二阶段,画家开始将自己的绘画语境进一步从传统文人画中剥离出来,建构在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之上。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批作品:变形的“情绪人”、失去生理支撑的动物、印象山水……此类作品看起来热热闹闹,也受到评论界的喝彩,并被归类于“新文人画派”,而且也有很好的市场效应,但郑云云清楚地知道:走到这一步,远远还未及自己所要探索的高度。
一个夏季的雨后黄昏,郑云云在山野里写生,忽然被眼前的景象震慑??斜阳复出,道道金光瀑布般地从山脊上飞泻直下,刹那间,山林光影闪烁、异彩纷呈、瞬息万变,任她如何捕捉,写生画板上只留下几页斑驳僵死的色块和毫无动感的雨林……
回家后,郑云云一连数月陷入思维困顿,吃不好,睡不香,终日把自己关在画室里着了魔似地折腾起来:画纸撕了一张又一张,瓷坯毁了一个又一个。那个雨后黄昏的刹那间迷幻,让她得以领略到人工无法复制的大自然之美,她对自己的绘画能力、艺术感觉、艺术信念发生动摇,甚至失去了在瓷画创新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信心。直至有一天,她信手往瓷板上涂鸦了几组简单的线条,然后即兴填上几种颜色釉送进窑炉。
瓷板出炉后,眼前呈现出来的画面让郑云云欣喜若狂,用她自己的话说,“简直获得一种重生的感觉”!此前涂抹在瓷坯上的简单线条和单调的矿物颜料经过48小时的烈火焚烧,变化成一幅色彩诡异、奇趣天成的“油画”??蓝白调的下玄月、浮萍浪影,蓝灰调的荷塘,在两组大色块之上,一对美丽的丹顶鹤悠然自得地独享良宵月夜……整幅画面色彩浓烈、粗犷、厚重,如西画风格的油彩堆积。通过窑变形成的晕散渐变,各个色块的边缘地带出现许多在调色板上无法复制的奇彩妙色,主体物象摇曳、背景光影婆娑,充满动态的朦胧美。
郑云云说,这是她与自然之力共同完成的一幅作品,是她多年来呕心沥血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她只是完成基本构图和色料配制,最后的画面成色完全由铜、铁、钴、锰、钛、铬等矿物色釉在1300°以上高温下产生的分子运动相互碰撞、融合、渗透而自然形成。
郑云云成功了,由于一次偶然的灵感,她巧借天工,将自己的瓷画创作推上了历代中国艺术家梦寐以求的“天人合一”的高度。2010年,这幅名为《荷塘》的瓷画参展鄱阳湖国际文化艺术节,受到中外艺术家的广泛关注与热评;2011年,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对郑云云在瓷画艺术领域的创新成就进行了长篇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