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本报联合西安市文物局推出的大型免费民间收藏鉴赏活动走进大唐西市博物馆。在这场瓷器专场鉴宝活动中,出现了众多珍品。
在昨日的近百件“宝贝”中,记者发现超过7成都是真品,其中大多都是传家宝。而藏友购买的宝贝中,早些年购买的宝贝真品居多,而近些年购买的大多为赝品。
最惊喜
五元买回的‘酒壶’竟是珍品
藏品:小执壶,巴掌大小,茶叶末釉,造型颇为规整,线条流畅。
收藏故事:75岁的于先生说,他并不是文物收藏者,这个执壶是他1998年在地摊上花5元钱购买的,当时就觉得这小东西好玩又便宜,就买回来当酒壶用。专家点评:别小看这个只有十余厘米高的小执壶,虽然小却具有“大器”风范,造型颇为讲究,不失为一件珍品。此执壶为唐代执壶,也是昨日鉴宝中年代最为久远、价值颇高的一件珍品。这件执壶器形规整、造型饱满,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其釉色是烧制过程中所形成的铁、镁结晶釉,类似茶叶末色泽,因此被称为“茶叶末釉”。“执壶”是干啥用的呢?并不是用来泡茶的,而是古代的一种酒器。
最意外
装鸡蛋的老坛子是玉溪窑瓷
藏品:该瓷罐有30余厘米高,呈青花釉色,上面用多种字体写着“福”、“寿”,还画着扁菊、牡丹等图案,看起来与常见的精细瓷器不太一样,显得比较粗犷。收藏故事:“就这么个普通罐子,能是什么好东西?要不是我八十多岁的老父亲非要让看看,我才不来鉴宝呢。”李先生笑着说,“上世纪60年代母亲从安徽老家来西安时带来的,那时闹饥荒,母亲从老家带了点鸡蛋来西安,怕路上把鸡蛋打碎了,就拿了这么个罐子装着,后来一直在家里装调料、咸菜之类的。”
专家点评:这种瓷器在北方比较少见,属于云南玉溪窑生产的青花瓷,年代属明末清初。玉溪窑生产的青花瓷虽然在工艺技术上全面学习景德镇,但造型粗犷、纹饰简朴生动、青花颜色深沉,由于青花料为云南当地的泥土,所以呈现出的色泽与景德镇等地的青花瓷颜色不同。
最幸运
两件清末西瓜罐 盖子仍完好
藏品:这两件瓷器造型颇为奇特,器形为敛口、圆腹,形似西瓜,罐盖为平盖,盖钮呈烛焰状,两个罐上绘有花鸟图,两只小鸟为一对。
收藏故事:“这对罐子是上世纪50年代,我父亲在河南信阳的时候,在地摊上买的,拿回家当个物件装糖用。十来年后,父母从河南搬家到西安,也带着这些家当,后来就放在我家当摆设。”蒋先生说。
专家点评:是清末民初景德镇生产的西瓜罐。难得的是,这对西瓜罐不仅完好地保存了一对,而且一对原配的盖子都很完好。俗话说“十器九无盖”,因瓷器盖子易碎不好保存,往往传下来的瓷器都是盖子丢失或者破损,正因如此,有的盖子价值反倒比器具本身更高。西瓜罐上的彩绘画工也比较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最难制作
方形瓷瓶一次无法烧制好
藏品:郭女士带来了2件宝贝,其中一件是半米高的青花瓷方瓶,在方瓶的四面分别绘有“渔樵耕读”的图画,画工非常细腻、工整,遗憾的是瓶口缺了一个小角。另外一件宝贝则是绿色与白色相间的日本瓷盘,造型很奇特,是当日鉴宝中唯一的“洋宝贝”。
收藏故事:方瓶是郭女士丈夫的奶奶传下来的,虽然并不清楚宝贝的来历,但家里人一直小心保存,可惜在战争年间搬迁有所损坏。而瓷盘一直是郭女士母亲的心爱之物,小时候瓷盘总是压在家里的箱子底,只有过年时才会拿出来装点糖摆在桌子上,给家里增添点节日的喜庆,上世纪70年代母亲才传给了她。
专家点评:青花瓷方瓶应为清晚期制造。所谓“渔樵耕读”,即渔夫、樵夫、农夫与书生,是农耕社会四个比较重要的职业。我国的民俗画常以渔樵耕读为题材,寓意生意红红火火。有意思的是,方瓶上画着一个正担着柴往家走的樵夫,专家称这正预示着将“财”带回家。在制作上,方瓶不是一次烧制好的,而是用烧好的四片瓷板粘起来的。如果粘不好就会裂,因为方瓶比圆瓶制作工艺复杂得多,因此有“一方顶三圆”的说法。
而瓷盘则是民国时期的日本瓷器。因其烧制温度较高,有很亮的玻璃亮光,敲击起来声音响亮。其画工精细、颜色鲜艳,器形也非常独特。
最遗憾
万元“唐粉彩酒壶”是工艺品
昨日也出现了不少赝品,其中喜爱收藏的任先生花了一万多元购买的“唐粉彩酒壶”,虽然保存完好,却是现代工艺品。而有的藏友买来的宝贝,则被专家认为是仿品中的劣质品。专家介绍,收藏瓷器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存量,如果对瓷器没有研究,最好不要盲目购买。昨日一藏友带来的瓷器,造型完全是现代人想出来的。
记者 周艳涛 郝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