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无市”,在中文传统字面上理解带着“贬义”,意为价格高昂但其实没人喝彩。在收藏品市场中,除了大量跟风的当代艺术品可能是对“有价无市”的真正诠释,很多真正的古董、大师精品,虽然具有稀缺性、其价值也已经过历史、文化体系的认可,但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处在“有价无市”的尴尬境地。这些文物的处境让人唏嘘,也引发了人们对其“无市”原因一探究竟的好奇。
国内青铜市场长期低迷
在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只有青铜器的艺术价值是被全世界一致认可的,在世界著名的大博物馆中几乎都设有专门的中国青铜馆,这充分证明了中国青铜器在国际上的地位。然而,青铜器国内市场交易长期萧条,从国内的拍卖数据看,青铜器拍卖行情很不稳定。去年,国内青铜器拍卖接近八成流拍。嘉德秋季铜镜专场拍卖中,压轴的7件青铜器,现场拍卖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只有第一件拍品战国错金银龙纹带钩以超过估价的9000元人民币成交,2件以最低估价一手举牌成交,4件流拍。嘉德秋拍是去年最后一场青铜方面的专场拍卖会,因此备受青铜藏家的关注,但拍卖结果却是铜镜成交价格集中在估价上下落槌,而青铜器更遭冷遇。
文物专家赵榆说,在解放前的文物排行榜上,青铜器可一直是稳居榜首,玉器、绘画作品、书法、瓷器都是排在其后的。中国早在夏朝,就已能生产很复杂的青铜器,从技术角度讲,当时的先民制造出青铜器的意义不啻于新中国制造出原子弹。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达到了鼎盛时期,那时青铜器只是上层贵族享用品,平民百姓无法享受。从收藏市场角度讲,西周时就重视前朝的青铜遗物,以后历代无不以能收到前朝铜器为荣,至民国已有关于青铜器方面的著作几十种和一大批研究学者和收藏家,当时一件周代铜鼎可换一座四合院。民国时期的北京琉璃厂,不少古董商是靠倒腾青铜器发了大财。
但近几十年来,受经济发达的港台地区审美影响,官窑瓷器等门类价格攀升极快,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青铜器反而被冷落了。由于青铜器年代久远,在民间,能玩青铜器的藏家,一般需要拥有渊博的知识,这就给今天的藏家设置了一个很高的门槛。同时,由于历代仿品众多,鉴别古代青铜器的难度比鉴别明清官窑瓷器要大很多,这也限制了很多人的兴趣。
中国青铜研究会副秘书长玄鹰表示,青铜器市场低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青铜器受国家文物部门保护,不准随意在市场交易和上拍,每年虽然有少量符合国家标准的青铜器进行拍卖,但是,青铜器有自己的身份制约,在这样的客观环境制约下,中国青铜器市场的发展缓慢、国内上拍的青铜器档次低、价格低、数量少、成交率差是必然的,这样的买卖关系约束着国内很多买家的心理,致使国内市场交易量长期萧条。赵榆认为,青铜器增值的潜力无疑是最高的,但需要多久能打开国内市场就不得而知了。
高古玉:想说爱你不容易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战汉时期以前的玉器更被看做是古人心灵的一种反映,其文化和精神内涵具有其他藏品不可比拟的特殊性。然而,伴随着近些年古玩市场中书画、瓷器等藏品市场的火爆,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古玉却一直坐着冷板凳,面临着有价无市的局面。
赵榆认为,与流传有序的书画不同,古代玉器在传承上存在无法记录的弱点,由于多数玉器不存在可考的著录,往往让藏家在真假辨别上望而却步。1996年翰海秋季拍卖会玉器专场上,红山文化的“太阳神像”和“C形龙钩”两件玉器以高价成交且长久地被爱玉者津津乐道,就是由于其前收藏者是曾任民国时期教育部长的著名藏书家傅增湘,给了买家一颗传承有序的定心丸。
中华古玉研究会副会长杜义德说,高古玉器市场上精品少也限制了买家的积极性。由于当时生产力条件所限,从远古到汉代的特别少,只有位高权重者才拥有,就像“玉”字一样,是王者怀里的宝贝,大多用做礼器和陪葬品。今天能有幸见到的几乎都是出土遗物,国家又禁止出土遗物的拍卖,罕有的传世古玉早就被各级文物部门纳入馆藏。
市场上假货太多、鉴定困难也让高古玉价格停滞不前。有专家说目前市场上六成以上的高古玉都是赝品,从史前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到战汉玉龙,没有一类古玉能逃得出仿制者的手掌心。而且与过去相比,如今的仿制工艺更加趋于成熟。专业化、区域化、科技化,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不仅广大收藏爱好者分不清真伪,有时也让专家大跌眼镜。
因此,很多投资者也渐渐远离了需要依赖专家的高古玉市场,进而转战风险相对较低的和田玉原料和新玉市场。近年来成交密集点是被大众喜爱、能够佩饰的明清玉器,其价格上涨的幅度远远超过高古玉器。如清代玉牌的价格一路飙升,由数万元激升至100万元,这也是这几年和田玉价格猛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玉的市场反应可用“成交价低于喊价”来形容。比如2007年是玉器年,因为“玉龙喀什河的玉快要被挖光了”,20年前几百块钱就能买到的一公斤上好白玉籽料,如今开口就在百万之上,一度和田玉一块新料比乾隆时期的玉器摆件价格都要贵。但其实在市场上真正的成交价远低于卖家的喊价,首先一些做工艺美术品的商家就不会去买这么贵的原料,事实上市场里成交时总有人会折价出售。
碑帖收藏:行家视为“黑老虎”
我国碑帖收藏有长达千年的历史,伴随着书法艺术而广泛流传。但这些供人临摹学习的书法作品的收藏,总体来说是走势平淡,价位较低。碑帖收藏也被冠以“黑老虎”之名,指收藏不当反被咬之意。
碑帖鉴赏大家秦公在《秦说碑帖》中指出,文人若不明碑帖,如同农夫不辨菽粟,木匠不辨绳墨。所以,在中国传统收藏家心目中,珍本碑帖是首选藏品,之后是宋版古籍,再次才是字画。但现在的拍卖会上,名家字画动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而碑帖价格多在几万元徘徊。北京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王钧表示,到目前为止,拍卖会上还没有出现单件过50万元的碑帖拍品。碑帖的市场价根本无法与字画争短长。因为碑帖研究对文化功底要求甚高,古代社会书法艺术的基础而今不复存在,收藏家在这方面的修养欠缺、追求快速回报的投机心理颠覆了传统的收藏次序,也让这一原本十分重要的收藏门类日渐冷清。
目前的市场上,大多为一些石碑的普通拓本,很难见到珍本碑帖。拍卖会上,也是普通碑帖的数量居多,如2005年嘉德秋拍的碑帖法书专场,成交率只有50%,220件拍品拍出213万元。2006年中国书店第35期大众书刊资料拍卖会,上拍的碑帖最高价也就6000元,基本价位在千元上下。
喊价过高造成有行无市
“有行无市”的东西,第一肯定是因为短缺,价格被抬得很高,影响了市场成交率。还有就是跟风都看好某种收藏,导致该藏品价格和它的价值背离。当代中国书画可谓有价无市的典型代表。2004年至2005年,市场上的刻意炒作造成当代书画价格过高、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局面。个别当代画家的作品价格甚至都超过了齐白石。而现在的回落证明消费者对艺术品的认识更加理智,过去的泡沫水分被挤掉了。
一些新入行的收藏者认为,收藏品年代越久价值越高,实则不然。很多古代瓷器艺术上很粗糙、存世量大,价格上不去也是必然的。赵榆表示,比如想把元代老百姓喝粥的碗卖上高价就是异想天开,艺术品与使用品的差别早在成品时就已经被决定了,当时就是老百姓日常使用的器物即使时隔数百年,其价值也不会大幅攀升。
带釉陶器无人问津
喜欢收藏瓷器的藏家都比较看重釉色莹润、色彩鲜艳的瓷器,然而古陶市场却恰恰相反,古朴、素雅的陶器更加受到青睐,而带釉的陶器由于过于浓妆艳抹失去了古朴之风而往往无人问津。
在收藏市场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古陶,其价格始终无法与其他收藏品相媲美,然而收藏古陶的人却不在少数,不过更多的古陶爱好者都把目光集中在了素陶上,而带釉的古陶往往无人问津。经营古陶的北京秦汉堂堂主郭振刚说:“喜欢古陶的人,通常都是一些艺术工作者,他们更欣赏古陶的素雅、安静,所以素陶比较好卖,而带釉的陶器基本上无人问津。其实素陶和釉陶基本上差不多,素陶更加典雅,而年份也相对久一些。”
釉陶的无人问津也有价格方面的因素,郭振刚介绍,釉陶的价格要比素陶贵很多,以陶罐为例,一个素的陶罐大概在500元左右,而带釉的则要2000元。汉代的绿釉陶根据其大小、釉光的好坏以及做工质量的不同,分成3000元、5000元或者10000元3个价位,其价格明显要比素陶高很多。
有钱难买的高古珍品
在高古藏品体系里,诞生了“有价无市”的另一层面意思,那就是有钱但未必买得到。
在匡时国际拍卖总经理董国强的概念里,宋元时期的高古书画、瓷器目前对国内市场来说,可以说是有钱买不到的典型个案。宋代官窑在内地就露面极少,中国嘉德这次春拍拿出了一件南宋官窑琮式瓶,成交价为1800万元,但业内人士都认为这样的东西要搁在佳士得、苏富比,起码得拍上好几千万。宋代官窑目前对内地来说,还属于十年才能看一两件的珍品。
董国强认为,宋元书画是另一层概念,第一是光鉴定真伪就得必须专家组来鉴定,所以市场流量一直很小,但只要是大家一致认可的真品,但凡拿出来价值肯定过亿。这其中也包括近现代的名人书画,自从2005年以后,在国内几家大的拍卖公司露面的藏品已经见少,因为对于严肃的藏家来说,是不会让这类艺术精品在市场上频繁流通的。
此外,百年前就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宋版书收藏,这一纪录被2003年的一次宋版书页拍卖以“一页纸值16两黄金”的纪录刷新。宋元版古籍,一向被喜欢旧书的人视为顶级收藏品,如今的市场更是存在高古珍本难求的局面。
以《玄都宝藏》为例,这一欧洲人最先见到的中国印刷品,在1281年,元太祖忽必烈下令“独尊佛术”,销毁道教经藏,《玄都宝藏》化为灰烬,700年封尘后,蒙古《道藏》片纸无存。1954年,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从私人捐赠中初步确认一页宋版蒙古刻《云芨七笺》为《玄都宝藏》传世孤品,原件书影曾收录于《中国版刻图录》第264页,但现在下落不明,成为国家图书馆“有图无书”的惊天悬案。
2003年7月13日,北京中国书店古籍春拍场上,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收藏委员会副秘书长秦杰曾给一位收藏家“掌眼”,以49500元买下了一页1244年(南宋淳佑四年)蒙古刻《玄都宝藏?云芨七笺》,它的体积还没有洗脸毛巾大,按当时黄金价格折算,这一页价值大约是16两黄金。但对秦杰来说,这页纸起码值40万元,因为藏书界千呼万唤的“高古珍本”终于出世了。
身价没被实现的古董家具、牙角雕件
“说古董家具热,只是虚热,热的不是古董市场,是仿古家具,一级市场把仿古家具价格弄得非常高,但真正的古董家具在古董市场里没有达到应有的价位。”北京中嘉拍卖公司市场部经理梁泊感慨地说,仿古家具市场炒完紫檀、黄梨,又炒起从非洲等地引进的黑檀、绿檀等新树种,拍卖市场的人都不知道这些是什么东西。
在他眼里,古董家具、牙角雕件等收藏品是最不容易遭遇“造假”的,因为特征明显,如果用别的地方的树种来假冒黄花梨木、紫檀木,是很容易识别的,而且古董家具积淀上百年,很容易辨别真伪。从历史纵向比较,古典家具就很短缺。大收藏家王世襄所藏的家具都捐给博物馆了,市场上东西变少了,中嘉拍卖很看好这块市场,今年秋拍就会上明清家具。
犀牛角、象牙雕件这些“杂项”在内地价格有所上扬,但与热闹的字画、陶瓷、钱币等文物的收藏相比,牙角雕的收藏依然可以说是“冷门”。
由于受牙角材料来源的限制,牙角雕刻品的数量远不及书画等门类那样多,民间难得一见。中嘉拍卖公司曾拍过几个清代的犀牛角杯,几万块钱成交,算起原料来才七八百块钱一克,还不及现在黄金的价格。在梁泊看来,这些东西看过一回,就能学会辨别真伪了。比如象牙有明显的横截面的人字纹,犀牛角的粟米纹、刷丝纹等,如果用牛角、马蹄子、耗牛角来仿造很容易辨别,但现在相当多的人按图索骥,不到现场去看真品,其实就有碍识别能力的提高。
元青花遭遇造假和审美困惑
2005年,一件绘有鬼谷下山的元青花在英国佳士得拍出140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2。3亿元,创出中国艺术品有史以来的天价,令中国艺术品市场为之一振。除了2006年翰海把一件元青花拍了640万元,近两年国内市场再没有出现过类似高点。
元青花这一品种比较特殊,在此前国内藏界认定元朝是没有瓷器的,都归为宋代瓷器。原先国内拍卖公司不拍这个,大家主拍明清宫庭瓷器,元青花比较高雅,相比于花色艳丽的明清彩瓷,接受人群也不多。自从国内拍卖公司有意识地推出“元青花”后,却同时遭遇了疯狂造假的困境,一时间市场上的元青花真假难辨,一些拍卖公司也不愿意接受这个品种,很多鉴定专家对市面上的元青花判断也相当犹疑。
来源: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