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胜西街旧货古玩集市旧貌。
源胜西街
古玩收藏者经常能在源胜西街淘到宝贝。
广州康王中路有一条小街,位于华林玉器国际交易中心和广州第31中学之间,入口处是一个牌坊,两边是一副对联:“源流可溯沧海桑田千秋万代,胜迹可寻荔湾巷陌半爪一鳞。”牌坊后面的街道两边,密密麻麻排着一个个摊档,各种玩意儿渐欲迷人眼:斑斓的铜器、玉器、陶瓷、木器、字画、紫砂壶……这里,就是古玩人熟悉的源胜西街。
走完几十米的小街,以为已走到尽头,却发现转入一个更大的迷宫:这里古巷纵横交错,每条巷子里都人声鼎沸,人头攒动。小店里处处摆放了洋溢着昔日民风的古玩旧货:既有以前保存在富家箱底的护身如意、雕漆手杖、镂空佩饰,也有旧时妇女所穿的“三寸金莲”花鞋、头上所佩戴的碧玉银簪,还有上个世纪的留声机、长柄电话……
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由康王路、长寿西路、文昌北路、龙津中路围成,由源胜西街发展而来。
一段百年商道,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行家争相寻宝。他们怀着不同的梦想,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上演一幕幕悲喜剧。
昔日繁盛玉器墟
源胜西街虽不起眼,但翻开史书,它却大有来头:自清代以来,它及其附近带河路(即现在的康王路)、长寿路一带,已是广州的玉器集散地和玉器加工场。《广州地方志》记载,明清以来,广州水陆交通日益发达,商业来往频繁,玉石雕刻业渐趋繁荣,各地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清代光绪年间,源胜西街附近的“西来初地”一带已有“玉器墟”。
源起“顺母桥”
关于源胜西街,最早的记载可能是一座木桥“顺母桥”。桥的东西两端分别是当年的晚景园和南粤名刹长寿寺。关于顺母桥,粤剧里有段记述:传说二百多年前,某地一对李姓夫妻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光瑞。光瑞的父亲在一次水灾中不幸被冲走。母子二人迁到广州西关带河基附近的晚景园相依为命。光瑞长大后听到有关母亲的风言风语:她与长寿寺的和尚关系暧昧。后来他得知,长寿寺的净因和尚正是自己的父亲,李父以为母子已丧生,于是出家,父母相认后,相约每天都在长寿寺见一面。
光瑞十分感动,暗中请人为母亲修了一座跨越晚景园到长寿寺河涌的小桥,方便母亲每天去探望父亲。后来,人们为了赞颂光瑞体贴母亲的孝心,就把这座桥称为“顺母桥”。
“源胜西街至少在清代已经存在。”原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办主任许恩正告诉我们,当时这条街一带,地势低洼,河涌、小桥星罗棋布,河水直通荔枝湾及至珠江,四处一派水乡景色。直到现在,这一带与水有关的地名仍然存在:汇馨通津、荷溪通津、菏溪涌边等。
巨贾带动收藏风
1929~1936年间,广州的玉器业达到鼎盛时期。长寿路的祥胜玉器墟和带河路的崇德玉器墟,生意最为兴隆,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珠宝玉器商场,驰名海内外。
许恩正介绍,建国前,源胜西街一带汇聚了来自各地的手工艺人,他们在此处将做好的玉器杂件等,拿到西来初地附近销售。而这一带出售玉器的店铺,有的同时兼营古玩旧物、酸枝木家具,虽然当时,它们的规模没有现在这么大,但也是广州古玩买卖市场之一。
源胜西街、长寿路一带的玉器古玩买卖传统,还与广州西关自清代以来形成的博古好雅的收藏风气有关。“清朝末年,广州西关聚居了一批名门望族、官僚巨贾。他们在宝华路、多宝路等地,建起了西关大屋。他们当中出现了一些有名的收藏家,喜爱玉石古玩,从而带动这里浓郁的民间收藏风,西关的一些老中医也是这支收藏队伍里的一个群体。”许恩正说。
这一带当年玉器古玩交易的盛况,历经时光的洗礼,面貌已渐渐难辨,但从后来人们的记忆中仍可略窥一二。据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商会副会长邹永生描述,当时的收藏风气很文雅,玩家和古玩商之间虽是买卖关系,但也往往有着好朋友的情谊,古玩商注重根据客人的要求供货。
如我国著名民间收藏家高丰,建国前常到带河路、文昌路一带的玉器古玩商铺淘宝。他喜欢收藏田黄石,有一个古玩商与他相熟,便注意搜寻这类石头,专门供他选购。
古玩老街魅力依旧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的规模不断扩大,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在这一带出现。商家看中这里的密集人流,纷纷租下了田料古道、河溪涌边、汇馨街等地的民居,经营玉器古玩买卖。尽管受上个世纪末全球经济衰退影响,收藏业一度低迷,但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总体上仍在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经济好转,古玩收藏人数剧增,现在这一带有近千家经营工艺品的店铺。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这条百年古街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大量摊位占道经营,街道越来越拥挤。虽然进行过专门的整治,清拆了工艺街内600多个占道经营摊档,新开办850平方米的源胜工艺城,但这种状况还是没能很好地得到改善。另外,部分商铺与民居混在一起,不利于管理和安全防火。在这种情况下,1996年,广州市荔湾区政府作出决定,在泮溪酒家南侧的荔枝湾路两旁,建设一条长约一公里的“西关古玩城”,成为广州市集古玩交流、买卖、展览和旅游为一体的商贸旅游风情区。在政府的引导下,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的一部分商户,迁到了西关古玩城。
西关古玩城的成立和受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的古玩交易市场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它在收藏者的心目中,仍占有一定地位。广州市文学创作研究所专业作家丁炜是一名古玩收藏爱好者,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他就常到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走走逛逛,对这条街,他充满感情。“我记得有一个台湾古董商说过,源胜西街是‘中国古董大全’。确实,十多年前,这条街声名远播,对海内外收藏者都有巨大的魅力。虽然这几年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名气不如从前,但我认识的很多朋友,依然会到这条街淘宝。”他说道。
邹永生则对源胜西街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虽然一部分商铺转移了,但这条街仍是广东乃至全国较大的陶瓷玉石工艺品集散市场之一。而随着华林玉器街、文昌北路古玩家具一条街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带必然会形成一个繁华的商业圈,加上附近有保存得较为完整的西关大屋,这里又必将成为广州商贸旅游区中最具西关风情特色的旅游景点之一。
“作为‘广州十大专业市场’之一,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是当之无愧的。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源胜西街、带河路,在收藏界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但我还是希望,在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持原有的一些有特色的东西,因为当我们把所有一切都推倒重来时,城市也就没有可供回忆的地方了。”邹永生说。
富也源胜 败也源胜
古玩“中英街”
上个世纪50年代,源胜西街一带的河涌逐渐被填平,经营玉器古玩的商铺也逐渐转为公私合营,旧货古玩买卖一度被禁止。曾经的繁华热闹,一度景象萧条。邹永生说,那时一些收藏家之间仍有往来,也会彼此交换藏品,但这不叫“买卖”,而称之为“割爱”。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自改革开放以来,广州民间以地摊形式进行的旧货古玩交易集市在私底下进行得如火如荼,但一直没有取得合法的地位,也没有固定经营的场所。1990年,荔湾区政府为发展地方风情文化,以及规范市场,把一些工艺品店铺从清平市场迁到源胜西街,并以这条街为基础,建起了“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与旁边在1988年恢复的华林玉器酸枝街毗连成市,形成艺品珍饰琳琅满目的一大片区域。
邹永生10多年前已经开始在这条街上经商。他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名气最大、最兴旺的时期,在收藏界基本上无人不知。那时,这条街的规模远没有现在这么大,中间一条路宽约三四米,两边排着一个个的摊档,这些摊档装修也较为简陋,大部分还只是用铁皮搭建。而其中最出名的要数距街口约一百米处的一排砖砌店铺,长约几十米,大量出售玉石、瓷器等,吸引海内外的古玩鉴赏家、收藏爱好者来这里淘宝。天一亮,这里人头涌涌,摩肩接踵,由于场面火爆,行内人都称它为古玩“中英街”。
“那时,这个市场上的古玩旧货很多,而且真货多,假货少。”邹永生说。随着城市和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当时全国各地出土大量古钱币、古玉器、古瓷器等。这些物品大量涌向广东,使得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上的古玩交易十分活跃。
当时,在此经营的多是广州本地人,而货源主要来自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外地供货商携着货物千里迢迢来到广州,争相送货上门,十分殷勤。后来随着各地古玩交易市场的兴起,民间玩收藏的人越来越多,货源逐渐短缺,现在的情形是商铺老板想方设法从外地供货商中搜集各种旧货古玩。
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古玩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大逆转。
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早期的繁盛,造就了一批暴富者。他们凭着精明的生意头脑和敏锐的眼光,从供货商手中低价买入真品,然后转手高价卖出。古玩交易虽然利润巨大,但也是一个投资大、高风险的行业,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较高的鉴赏水平,若“走眼”收到赝品,不但赔本,还可能倾家荡产。
邹永生就认识这样一个人,早年在这里掘了第一桶金,身家上百万。后来,随着古玩市场的竞争激烈,他经营不善,屡屡受挫,现在沦落到街边摆地摊。这种人生际遇的大起大落,在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并不少见。
老外喜爱民族色彩
而在买家当中,邹永生对这个群体记忆深刻:外国收藏爱好者。当时,这条街经常会看到不少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在闲逛。原来,源胜西街声名在外,他们都希望在这里买到“心头好”,尤其是广交会期间,来这里的外国人特别多。
“老外来淘宝,很精明也很实际。”邹永生说。我们中国有些买家,一进门就喜欢跟店铺老板表明态度:“有好货没?拿出来看一下,多贵都不要紧。”老板见他说得豪气,往往把价格往高里开。有些老外则不一样,他们一进门就朝老板拍拍自己的口袋,用外语或半咸不淡的普通话说道:“我没有钱,便宜就OK。”商家见状,为了做成生意,往往就会把价格开得实际一点。
对老外来说,他们不一定都喜欢价值连城的珍品,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古玩旧货就很受他们欢迎。有一次,一个英国工程师花了几百块钱在邹永生的店铺买了一个旧算盘。他十分满意,跟邹永生说:“在英国没有这种东西,我十分高兴能买到它,我会把它作为送给我女儿的生日礼物。”
来源胜西街淘宝的外国玩家,有的也会与店铺老板结下较深的友谊。邹永生认识一位外国的收藏爱好者,他来广州经常会找邹永生聊天,但两个人至今也不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他们称呼对方很有特色:邹永生称老外为“月亮”,老外称邹永生是“星星”,他们一起在源胜西街上行走时,相熟的店铺老板都会打趣地指着他们说:“看,中国的‘星星’和外国‘月亮’来了。”
源胜西街工艺品琳琅满目。
天光墟:独特的地摊文化
广州春天里一个普通的星期二清早,六时多,天刚蒙蒙亮,整个城市还笼罩在一片迷蒙的雾气中。我们未及行到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已经看到工艺街旁边偌大的广场上,排开了几十个地摊,放眼望过去,售卖的东西多以玉器为主,往来的人络绎不绝,场面虽然称不上火爆,却是这个城市静谧的清早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信步穿过源胜西街、田料古道狭窄的石板街,沿途的商铺都还只是大门紧锁。当转入文昌北路祥日工艺城前面的广场,眼前的景象令人为之一震:这里简直是一个古玩旧货的大集市!只见屋檐下、水泥地上,摆满各式各样的古玩旧货,从小小的鼻烟壶到巨型的花瓶,从锈迹斑斑的旧锁、古旧的发簪到造型奇特的骨雕、精致的木雕,应有尽有。
窄窄的过道上,往来行人如鲫,熙熙攘攘。他们有的在地摊上仔细找寻着自己喜欢的物品;有的显然已经看上某样东西,在跟档主讨价还价;有的则拿出放大镜,在那些古玩上仔细观察着,想必是要辨出个真伪来。
祥日工艺城广场这里还只是这个集市的一部分,信步走上工艺城二楼,虽然只是一米多宽的走廊,地摊竟也一字排开,一个接一个,密密麻麻。出了工艺城向东走,整条长长的猪仔圩,还有两边交错相连的街巷,都是地摊。地摊摊主们大声吆喝着,仔细一听,口音各不相同。我们在一个摊位前停了下来,与老板攀谈起来。他告诉我们,他从湖南来,基本上每两个星期会在这里摆一次摊,而地摊上的旧货基本上是他从家乡收集而来。
邹永生介绍说,这就是源胜西街长久以来被称为“天光墟”的民间交换集市,每逢星期二,来自全国各地的小贩会在这里摆地摊。一般来说从早上四五点开始,一直到早上八点多结束,来这里淘宝的人有大学教授、白领人士、退休干部、普通工人等等不同职业的人。
这个民间称为“鬼市”的天光墟,顾名思义,就是在清早就开始的集市,它在广州由来已久。抗战前,在华林寺、带河路一带,有一家红棉茶楼是古玩经营者聚会的地方。抗战期间迁至“烂马路”,即现在的中山七路,中山楼自然也成为“收买佬”云集的地方。上个世纪80年代,天光墟出现在清平市场土兴巷,后来随着古玩交易市场的转移,在源胜西街一带又自发形成,并且越做越大。
“天光墟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以前交通不发达,外省人来到广州时天还没亮,但又不舍花钱住宾馆,于是深夜摆起地摊。而收藏者知道后也早早地打着手电筒跑去看货,因为大家都怕迟了没好货。现在全国不少城市也有天光墟,我认为它是一种独特的地摊文化,来这里的人怀着的是一个寻宝的梦想,都希望能突然遇上自己的‘心头好’,一旦遇上,那种淘宝的喜悦感、兴奋感是无法形容的。”邹永生对天光墟有独特的看法。
徐兆前:收藏中有真意
走进收藏家徐兆前的家,马上被古朴而雅致的布置所吸引。只见走廊立着一个高大玻璃柜,里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古玩:精致华美的花瓶、织金带彩的瓷盘、惟妙惟肖的泥塑公仔、造型奇特的铜手炉……在柔和灯光的照射下,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藏品,散发着古朴而幽深的魅力。
穿过走廊,是一个宽阔的活动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套古色古香的酸枝木桌椅,除此之外,目之所及,都是青花瓶、石雕等古玩,处处可以看得出主人对收藏的痴迷与热爱。
“我的藏品远不止这些,若要细细地看,可能你一天也看不完。”徐兆前是个热情的人,他变戏法似的拿出他的系列收藏品:手炉、铜墨盒、古币、刺绣等等,向我们娓娓道来他那一段段发生在源胜西街或喜或悲的难忘故事……
向古玩商学习收藏知识
徐兆前从小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上小学时课本里有一篇文章是介绍某地文物的,还是懵懂孩童的他,好奇心被激发了,对那个神秘世界充满了憧憬和幻想。他的父亲是医生,但也爱好收集旧家具,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徐兆前有意识地找一些考古方面的书籍来看,这都为他后来走上收藏之路打下基础。
“1986年,我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广州工作。因为我是个画家,希望能从收藏品中得到灵感,于是便开始了收藏生涯。我早就听说过源胜西街,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就经常到那里淘宝。一眨眼,十多年过去了,我现在基本上每个星期还会去一次,到那里闲逛淘宝也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徐兆前说道。
初入行,面对满街良莠不齐的一大堆古玩玉器,要淘到宝贝无疑就像大海捞针。起初,徐兆前也曾买过不少被故意做旧的假货。他却不气馁,闲来无事就到各间店里坐着,和店主天南地北地聊天,汲取收藏知识。这些店主们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基本上都是在交易第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实战专家”,和他们交往下来,徐兆前学到不少知识,辨别真伪的能力大为提高。
而店主们显然也被这位古玩迷的真诚所打动,深谙诚信才是做生意持久之道的他们,把徐兆前当成了好朋友。有了好货,店主们会第一时间通知他,而且有些店主会如实地把物件上补过的、有残缺的地方告诉他,并对他实行“三包”,如假包退。
捡漏之乐和错失之悔
“古玩界流行这样的说法,收藏者要具备‘三力’:眼力、实力、魄力。眼力很重要,它不仅是辨别真假好坏的能力,而且还指眼光独到。一个收藏者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善于从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古物摊上,搜到有价值的东西。而如果能碰上这样的机会,内心的喜悦是无法形容的。”徐兆前说。
有一次,他花了200元钱,从一家店铺买回一只写着“游美纪念”的铜墨盒。刚开始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对上面的落款“卓儒”也十分陌生,上网搜索了一遍,也没有结果。但他一直没有忘记这件事。后来,他在翻阅词典时才发现,“卓儒”、“卓如”都是梁启超的字,其中“卓如”常被人们使用,但除了梁启超,暂时他还没发现其他人的字号是“卓儒”。“想必店主从来不知道这个墨盒可能与梁启超有关,否则他不会如此低价卖给我。”徐兆前微笑着说。
还有一次,在带河路的一个地摊上,他一眼看中一枚品相很不错的铜币。摊主开价20元,对古币市场情况十分熟悉的徐兆前也不压价,买了下来。摊主喜欢他的爽快,对他说:“我家里还有100多枚更好的,要不要去看看?”徐兆前心里一阵高兴,回答道:“好呀,到时你开个价,我绝不还价。”最后,从这个老头手上,他花了很少的钱买回几十枚古币。现在,这些古币价格翻了十倍,甚至上百倍。
玩收藏,捡漏时固然狂喜,但有时也会在一念之间,错失喜欢的东西,留下无尽的怅惘。
徐兆前有一次看中一个铜墨盒,当时店主开价600元,他说破了嘴皮也没能把价格谈妥。谁知回来后,却对这个铜墨盒念念不忘,忍不住再去看时发现已经卖掉。后来,在一本有关收藏的书中,他再次看到了这个墨盒,当时心中的懊悔难以形容。
人和古玩的缘分
铜墨盒是徐兆前收藏的一大系列。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一个铜墨盒上精美的铜刻画深深吸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遍寻各种不同的铜墨盒。至今已经收集了100多款。
欣赏这些铜墨盒时,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在清代光绪年间状元黄思永赠给兵部尚书徐用仪的墨盒中,有两张小纸片,上面是从书上复印下来的关于这两个人的生平事迹简介。在其他墨盒中,也有相同的小纸片,有的则用笔在纸上标明在哪部词典的第几页。原来,墨盒旧时往往用作为相互馈赠的礼物,人们在上面刻一些话,并写上所赠之人的名字,还有落款。徐兆前仔细研究上面所提到的名字,从《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复印下他们的生平事迹,裁成小纸片,以便有空时拿出来作进一步研究。
“铜墨盒不会说话,但上面的字,讲述的却是一段段生动的往事:国画大师潘天寿的师生情谊、孙中山先生的北伐壮志等。把玩铜墨盒,既可以增长知识,又可以品味历史,陶冶性情,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徐兆前说。
正由于徐兆前注重的是古物的文化内涵,与一些人盲目跟风收藏陶瓷、玉器等大件不同,他收藏的往往是一些冷门的杂项,如铜手炉、墨盒、刺绣等。在他的眼中,这些门类富有民族特色,包含着民间最深层的文化。令他意想不到是,近年来,随着古玩收藏市场的日益火爆,喜欢这些人文气息浓厚的民间艺术品的人越来越多。拍卖行、古玩商也加紧挖掘开发并推向市场,昔日的冷门收藏,突然升温,价格不断攀升,认识徐兆前的人,都很佩服他的独特眼光。
对此,徐兆前却有自己的看法:“人和古物,也讲缘分。我的藏品基本上是只进不出,现在经常有人出高价向我购买,但一般情况下我不会出售。对我来说,约上三两好友,泡上一壶茶,把玩藏品,交流心得,是我的最大享受之一。”他缓缓地说道,一脸真诚而执著的微笑。
饶清江:生意做到国外
早就听说源胜玉石陶瓷工艺街有一个经营陶瓷批发生意十分成功的商人,他不仅国内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而且把业务拓展到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他的名字叫饶清江。
饶清江所经营的工艺品贸易行位于耀华东街,刚一见面,我们大吃一惊:本以为他会是一个体态略显臃肿的中年商人,眼前的他却十分年轻,瘦削的身材,身穿朴素的T恤牛仔裤。他见我们一脸的惊讶,笑着说道:“我来这条街也有10多年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的父亲、舅舅、姨父已开始在这里租房子做生意,我小时候不用上学时也会来这里帮忙。后来,我考入中山大学商务英语系,毕业后便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业中。”
饶清江出生于我国的瓷都景德镇,他的家族几代以来传承的经商传统给他很大的影响。他十多岁的时候,从一个朋友手上以50元的低价买了一个民国时期制造的五指罗汉瓷像,转手便以800元的高价卖给一个广州工艺师。这是他记忆中自己较早进行独立经商的经历。而十多年在销售第一线的实战经验,令他不但对陶瓷的特性了如指掌,而且练就一双金睛火眼:一件瓷器,他只要稍加观察,就大致可以推测它的出产年代。
在他的记忆中,就营商环境而言,源胜西街以前的竞争没有现在这样激烈。以前摊档没有这么多,现在单从事陶瓷工艺品批发生意的店铺,据不完全统计就不下200家,竞争可以用“惨烈”来形容。但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陶瓷市场也出现一个很坏的苗头:造假越来越猖獗。有的商家以假当真,以新充旧,对顾客谎报陶瓷的出产年代,有的则出售次货,影响十分恶劣。
有个别的经营者素质不高,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有一段时期内,他们中有的人大肆出售假货、次货,弄得客户都不敢来了。这对整个工艺品市场的打击很大。”为求得生存,饶清江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知识背景,办起了网站,把陶瓷批发生意拓展到了国外。“在现在商铺之间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下,走出国门是无奈之举,也是必然选择。”他说。
无论是对国内还是对国外的客户,饶清江有一条经商原则,就是讲信用。对此,他有切身体会。有一次,他认识了一名澳大利亚商人,这名商人让他帮忙搜寻上个世纪初出产的青花瓷。饶清江尽自己的力量,到处为他寻找。结果这名商人拿这批瓷器回去后作鉴定,确定全部是真货。他十分高兴,亲自上门致谢。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合作,他们不断加强生意往来,私底下也成为了好朋友。这名商人来广州时常常会邀请他去玩,逢年过节,他们还会互发电子邮件问候。“国外的一些客户就是这样,特别重视一个企业的诚信,如果没有这个互信的基础,双方的生意不会持久。”他深信不疑地说道。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