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世博会钱币。
5月中旬以来,钱币拍卖不断升温,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钱币专场拍卖会上,一批与历届世博会相关题材的钱币受到追捧,来自广州藏家的毕利士洋行钱币以5200元高价成交。
这枚被广州藏家收藏的“绝世孤币”外表平实,只有2厘米直径,圆形中孔,黄铜为主的合金质地,正面印着“×××洋行”五个古怪的字形符号,反面印着钱币状花纹,全无雕琢痕迹。若不熟悉历史,很难揣测出其与第一届世博会的深刻渊源。
但据华夏国拍钱币专家介绍,该枚钱币正是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召开期间,组织中国商人参展的唯一代理英商毕利士洋行为方便展会华商出国特别发行的洋行代用币。经考察,因“荣记湖丝”获世博会金奖的中山先辈徐荣村当年就大量使用了该代用币。该纪录可在英国伦敦的世博会文献中查到,香港也有影印本留传。
由于当时的毕利士洋行是完全的英资企业,负责设计钱币的均是地道的“洋鬼子”,不熟悉中国文化,不通晓汉字,就将“毕利士洋行”几个字造成了形似汉字的古怪形状。据香港文献介绍,该枚硬币当时的最大发行量不超过15000枚,由于之后遭遇连年战火,目前的存世量恐怕不足3000枚。广州藏家刘先生大约10年前从口岸交易中淘得一枚这样的钱币,只觉得上边的汉字有意思,并不知道这段来由,只花了几元买进。
由于是出自第一届世博会的产品,且具有中西文化融通的内涵,该枚钱币受到多位买家追捧,最后再次被广东的私人藏家以5200元价格买到,而多数大小相同、时代相同的钱币成交价格不过几百元而已。“世博会”概念对于钱币市场的促进略见一斑。
据华夏国拍等拍卖行介绍,上海世博会期间,与世博会相关概念的各类钱币备受关注,上海市的成交价格尤其高涨,成交数量也位于诸地区之首。
综合来看,内地的三类产品属于世博会概念。一是中国各时代送去参加世博会展览的硬币或用于参加世博会结算的硬币,主要集中在上世纪的前50年出品,也有近20年的新品,比如以上提到的“毕利士洋行”代用币,根据其稀缺数量与历史意义,价格参差不齐,贵的几千元一枚,便宜的也有十几元成交的。
二类是各国送去参加世博会的纸币,比如本次参加上海世博会的100张不同面值的纸币,整体上数量不算太多,价格升幅平平,追捧人数有限。
最后一类则是具备历届世博会的各国政府出产的金银纪念币,也包括中国金币总公司为上海世博会出产的两组纪念币,其短期升值速度最快。其中本届世博会的主打产品1/3盎司金银币(1组)出产价格只有4800元,在上海与广州的一手价格已被炒卖到了8000元以上,二手价格也达到了7500元。
对于这三类产品,普通藏家该从何入手呢?广东省收藏协会的古汉先生认为,而今世博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各类产品均被炒高了价格,逢低介入的时机不好,需要等待至世博会闭幕后3个月到半年时间再伺机介入。
从收藏价值上来看,第一类钱币代表了历史的传承与转折,存世量稀少,是比较适合长线收藏的老珍稀钱币。
战国钱币“武阳背”
352。8万元成交
本周时间,嘉德春拍圆满落槌,不但以成交额21。28亿元刷新了内地单季拍卖的历史纪录,而且其中的古钱币单品也刷新了内地历史纪录;战国赵铸大型“武阳背”被40多次争夺后,以352。8万元成交。
据拍卖行聘请的文物专家介绍,这枚战国时赵国的铸币名为“‘武阳’背‘一两’三孔布”,因其首部与两足各有一圆形穿孔,故名之为“三孔布”。“三孔布”是先秦货币中最为珍贵的品种,是现今钱币界公认的名珍之一。
此次现身嘉德春拍的这枚面文为古地名“武阳”的“三孔布”,通长74毫米,腰宽35毫米,重 15。5克,属于大型布,为“老生坑传世品”,预计为绝世孤品。“三孔布”自清代始入谱录以来,目前发现的大概有30余种;实物除博物馆藏品外,大多流散海外,内地拍卖市场中也已经连续两年没有这样的产品出现。
与中国嘉德同时举行的北京诚轩和华夏国拍两场钱币专场也是佳绩频传,明清朝之前的古董钱币成为了市场追捧的热点,尤以战国时代数量稀少的诸侯国钱币最受追捧。
而且,与以往钱币拍卖会不同,嘉德春拍会上出现了不少短线投资者。广州的资深藏家许先生介绍说:这个圈子里的人,低头不见抬头见,能来参加拍卖会的,原来多数都互相认识,而这次拍卖会中,却是绝大多数都不认识。
拍卖行方面介绍,很多山西、东北地区的企业家也参与进了钱币拍卖会中,股市楼市不佳,很多人都在寻找新的投资方向,一些资金就流入了拍卖市场,价格相对低廉的钱币成为了他们的首选。从以往案例来看,这些资金做的不会是长线投资,短线投机更符合他们的操作风格。
由于起步比钱币晚,铜镜目前的整体价位仍较低,投资者从中淘金,或许更有前途。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