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股市波动加剧,房市投资低迷,民间资本涌向艺术品市场这一“蓝海”的趋势在加强。但投机心理也滋生了古玩市场价格虚高、赝品泛滥等乱象,对更多涌向古玩、艺术品市场的投资者来说,遭遇风险远比“捡漏”获利的概率大得多。
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图》近日在拍卖市场上以4.025亿元成交,创今春拍卖中国古代书画作品成交新纪录。近期几则涉及古玩收藏的新闻,无不透露出目前投资市场对古玩藏品的兴趣急剧上升,藏品价格不断被炒高。
业内人士表示,投资藏品群体求利的心态是成就炒家为其作品成功“造势”的根本原因。
拍卖时 “托手造势”
海派美术馆的万峻池说,利用玩家不成熟心态来拍卖炒作牟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只是手法不同。
一位业内人士举例说:“当时拍卖这幅画,我们承受的底价是18000元左右,但我们在拍卖过程中,为了炒起这幅画,就请‘托手’不停地往上叫,当时没料到现场有一位浙商被不断喊高价格的气氛带动,直接把价格叫到32万元,但我们在32万元价位没有出手这幅画。”
为什么不在远远高于底价的32万元把这幅画卖掉?他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给这位画家在市场上“造势”,让投资者在32万元的价位上买不到,使他们认为,32万元买到该画家的画大有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于是这类作品就被轻松“炒高”了,暴利也就产生了。
鉴定时 新工艺品成文物
除了炒作抬高作品价格外,把现代工艺品“鉴定”成有收藏价值的文物也是演绎艺术品神话的手段之一。
江西省景德镇市现代艺术瓷经销商杨经理(化名)告诉记者,现代瓷的鉴定证书很容易买到,只是请艺术家签字要费些周折,但他表示可以搞定。有了“鉴定证书”,一件普通作品的身价可翻10倍.
艺术品市场的火爆也催生了层出不穷的造假手段。在上海某古玩城,一位老板拿出一枚假翡翠戒指说:“这枚戒指的色彩是用硫酸、明矾等化学颜料渗入的,如果是真的,这得值几十万元。”
而据一位多年仿造古瓷的人士介绍,采用深埋地下和烟熏等方法,就可仿造出一般玩家分辨不出的古瓷,但价值可以翻上千倍万倍,暴利驱使更多人玩起了这种“猫腻”,专坑不懂行、想赚钱的投资者。
业内人士提醒古玩艺术品投资者,避免赝品的最好方法是摆正心态,不能抱着捡便宜的投机心理。要仔细观看品相等要素,并到权威鉴定机构鉴定后再作判断。(新华)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