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软”造假流行
2011~2012年,珠宝消费逆市走高,造假案例也随之增多。 以次充好、镶嵌珠宝“猫腻”、以玉充石是近来珠宝市场的造假新招。在广州商家开展的免费鉴定活动中,记者了解到:70%以上的造假行为均属于“软性”造假,不是低档翡翠冒充冰种翡翠,就是将真宝石嫁接到假宝石上、镶嵌手法掩盖瑕疵。消费者可要擦亮眼睛辨清优劣。
玉石工艺品
多块拼接品冒充整块玉石
案例:家住天河区的谭先生去年年末投资几十万元,在广州荔湾区的某工艺行定做了一只南方玉雕塑“玉龙腾飞”,结果经业内好友提点,才发现:该玉雕看似一块玉石雕琢,实际上至少采用了7块大小不一的南方玉,只是因为将衔接处巧妙掩饰住了,才好似整块雕琢;要价几十万元,实在不值得。
与翡翠市场类似,玉石、奇石市场的纯粹造假现象大为减少,以次充好、障眼欺骗的案例却大幅度增加。严格来说,精妙的拼接技术算不上造假,只要肉眼看不出,反而是工艺技术高超的表现。不过,体积在30×30×30cm之内的普通玉石工艺品,如果是拼接而成,卖到50万元以上就属于天价了,投资者需要提防。另外,对于寿山石、田黄石、鸡血石等珍贵石材,近日的“以玉充石”现象十分猖獗,更值得关注。
鉴别:雕琢繁杂的工艺品最喜欢采用拼接技术,建议用手电筒检查工艺品的承接起合处,寻找拼接点。
翡翠
低档品冒充冰种鉴定书上难证明
案例:家住越秀区的曾阿姨过年时在天河某商场购买了一只翡翠戒指,24K金包裹,打折后为13800元,当时柜台经理介绍说:这是一只品级很高的冰种翡翠戒指。但广地珠宝做免费鉴别活动时,曾阿姨却被告知:这种翡翠最多算“豆种”,远达不到冰种的水平。曾阿姨回去找鉴定书,却只发现有翡翠“A货”的标注,并无关于“种”的说法,只好自认倒霉。
经过连年打假,B、C(染色与合成翡翠)货品冒充A货(天然翡翠)的现象已经较少,但以次充好、混淆概念的现象却越来越多。御雅翡翠珠宝鉴定师宋爱斌介绍说:“中国人评论翡翠,都以‘种’来划分,但这只是民间的行话,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标准,不良商家就在此做文章。”
市场上最新的骗术主要发生在镶嵌类翡翠身上,不良商家将翡翠全身包裹严实,顾客根本无法看到庐山真面目;更有甚者,只是在一块硕大的低档玉石上镶嵌了薄薄一层翡翠,充当整块翡翠使用。
鉴别:普通顾客建议少买镶嵌类翡翠,多买整块的翡翠原石或工艺品。
新兴宝石
碧玺串珠小半真多半假
案例:广州的文小姐近日去南海的某珠宝玉器城参观,随手买回来了一条多色碧玺串珠手链,批发价700多元,但后经省黄金公司的相关检测中心鉴别,发现该珠宝是掺假产品,其中的墨绿色珠为天然碧玺,但红、紫二色珠均为树脂填充合成品。
广州的碧玺、欧泊、蜜蜡石市场方兴未艾,但随之而来的造假现象也越来越多。
这几类彩色宝石的造假方式均是树脂合成,因为该类宝石的硬度较低、密度偏小,光用手掂量,很难有效区分。
鉴别:多买大块产品,少买低价、小体积产品,是鉴别碧玺的要诀。碧玺具有静电性,摩擦后可以吸附微小粉尘,大块产品鉴别容易,造假者无机可乘。仅用肉眼很难区分天然与树脂合成的碧玺,建议多拿到检测中心检测。
彩色宝石
东南亚旅游区祖母绿造假最多
案例:每年的冬季都是东南亚国家的旅游旺季,龙年新婚夫妇小陈与小万也参加了跟团游,买回一只售价6900元、重量2克拉的红宝石吊坠。然而,该吊坠经广州地质局检验中心检测后发现,属于树脂填充裂纹的合成红宝石。
2011年彩色宝石流行,造假事件也越来越多,主要方法为树脂填充、人工合成,主要来源就是东南亚市场,造假案例的发生地多在旅游用品市场。
造假最多的宝石是祖母绿,其次是红宝石。东南亚珠宝企业一般选用树脂与矿产品合成人工祖母绿,有信誉的商家一般会在说明书上标注是“Synthetic”(合成的),但很多销售人员不会提醒顾客,导致消费者上当。
鉴别:天然红宝石与祖母绿中都有丝丝裂纹,天然蓝宝石里的流动色带并不均匀、色差较大,如果不符合这些特点,或裂纹边缘有明显染色痕迹,即可断定为非天然产品。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