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先生在其所著的《石雅》中说道:“古人辩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
这说明,古代人没有什么科学方法将不同玉石用物理性质区分,他们只能凭借其颜色,凭感觉来辩。但即使今天,颜色仍然是作为鉴别不同种类玉石的重要标志之一。
笑容可掬的翠绿色佛挂件
黄中带白的黄翡挂件意境深幽
古人云:“玉有五色”,而翡翠却有六色,因为多了紫色。这主要有绿,紫,白,黄,红,黑六种色调,其实翡翠的颜色又何止这些,它的变化组合十分丰富多彩。即使同为绿色色调,变化也很大,如祖母绿、翠绿色、豆绿色、油青色等。
色彩的变化,决定了翡翠的价值变化也很大。要想知道它的颜色为何丰富多彩,就不得不从翡翠的颜色如何形成去追索。
翡翠有原生色和次生色之分,即人们通常所说“皮色”与“肉色”。首先按照翡翠颜色的地质作用成因,将其分为原生色和次生色。
墨翠在强光照射下方显本色
戒指上的白水冰种翡翠蛋面玲珑剔透
原生色,通常将其称为翡“肉”的颜色。原生色指的是翡翠在地表下,在各种地质作用条件下形成的颜色。这种颜色与翡翠的矿物化学元素,矿物成分有密切关系。它是比较固定的颜色,用酸是不可能溶走的。比如白色系列,紫色系列,各种色调绿色系列,黑色系列等,这些翡翠的颜色均属于原生色。
次生色,业内常称之为“皮”的颜色。它是在外部地质作用条件下形成的颜色。在翡翠露出地表之后,它所处的新环境相比原来形成时的环境发生了如温度过高、压力较大、氧化等的较大变化,且因其处于地表常温,常压,氧化,多水条件下,许多矿物化学性质方面不再稳定,再加之日夜温差的较大变化等因素,遂产生了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由于氧化,水解等作用的结果,在翡翠外表就会形成风化壳。从翡翠中释放出的铁而形成的氧化铁,呈胶体淋漓渗透于翡翠晶体粒间、孔隙中、微裂隙中而产生黄色、红色等颜色。此颜色是外来的氧化铁机械式地渗入孔隙中导致的,并非翡翠本身所固有的颜色,这种颜色也不很稳定,用强酸浸泡就有可能完全溶掉,从而使翡翠褪色。这种次生色主要包括黄色系列、棕红色系列。 (以上精品图片由淮安金伯利钻石友情提供)
来源:淮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