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说“种”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看看行家说的“种”主要指的是什么概念,这个“种”指的是“种份”,“种水”,指的是
翡翠的结晶结构。
翡翠是由很多小矿物结合而成的岩石,“种”是描述这些矿物颗粒的大小、结合的致密程度。颗粒结合越细,越紧密,“种”就越好,反之,颗粒越大,结合越松散,“种”就越差。理论上讲,这种颗粒的结构,可以进行从最小到最大的科学排列。把目前市场常见的翡翠“种”按从好到差排列,为玻璃种、冰种、金丝种、油种、豆种、干青种。
“种水”概念下的“水”是什么?就是翡翠的透明程度。透明度越高,水越好;透明度越低,水越差。“水”与“种”有关系,相辅相成,但又是两个概念。有的“种”很细,结晶颗粒很小,但是透明程度不足,也就是“水”不够;有的很透明,也就是“水”好,但是结晶很粗,“种”不好。
对于“种”好同时“水”好的翡翠,行业内往往称之为“老种”,或是“老坑种”,对于“种”、“水”不足的翡翠称之为“新种”或是“新坑种”。说翡翠“种”老,是说这翡翠品质好??细腻通透;说翡翠“种”新,是说翡翠在“种水”成色上不够??细腻通透程度不足。所谓看“种”,用“种”评价翡翠,就是这个意思。
黄18K金镶翡翠寿桃
那么,这个“老坑种”、“新坑种”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同样也是一个历史原因留下的称谓。
在过去的某个时间段内,先发现的出产翡翠的坑口(也就是老坑口),所产翡翠的品质好,这些翡翠就被称为“老坑种”,而后来发现的坑口(也就是新坑口),所产的翡翠没有原来的品质好,因此把这些翡翠称为“新坑种”。所以,在当时来说,产自“老坑”的比“新坑”的好,“新坑”、“老坑”说明了一种品质差异。但是现在,新开的坑口不断产出更为优质的翡翠,因此“老坑”与“新坑”的说法,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但“老坑种”与“新坑种”的概念还是沿用了下来,它是用过去的说法说现在的事儿。好的翡翠,就是“老坑种”,或称“老种”;成色不足的翡翠,就称“新坑种”或“新种”。
看翡翠是什么“种水”是鉴赏翡翠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好的翡翠就要看有没有好的“种水”,判定翡翠的“种”是非常重要的,但收藏者所执迷的具体定名什么“种”倒并不重要。
收藏者常常认为,要弄懂翡翠,就要把这些分类的“种”彻底搞清楚,其实这是做不到的。更为麻烦的事情是我们现在一些关于翡翠的出版物往往不假思索地人云亦云,把一些关于“种”的各种称谓抄来抄去,通常见到的大约有几十种,行家也很难完全搞清楚,这也是很多收藏者为了称谓会吵得不可开交的原因。
曾有翡翠爱好者拿来一块翡翠,问我这块翡翠的颜色到底算是菠菜绿,还是蛤蟆绿……而实际上,这样的翡翠,无论是菠菜绿还是蛤蟆绿都不值钱,他所关心的分类对于翡翠的评估意义不大。
“内行看种,外行看色”
收藏者面对斑斓的翡翠世界,心中常常浮起的问题??我是先看色呢?还是先看“种”?
“内行看种,外行看色”,买翡翠选择“种水”好是保证翡翠收藏升值的基础。鉴赏一件翡翠“种水”好到什么程度,是翡翠评估的核心。
近十多年来,“种水”达到顶级的翡翠,即使无色或者颜色不够好,升值也非常快,比如白色玻璃种,每年价格上涨不止一倍,从2002年到现在,极品白色玻璃种翡翠首饰价格上涨一百倍。玻璃种黄色翡翠,玻璃种飘兰花翡翠,也都有很大的升值。
相反,一些特别绿的品种,比如说铁龙生,没有“种水”,虽然通体满绿,但完全不透明,就不可能升值。同样道理,像干青种,颜色很绿但不通透,也没有成长空间。十年前,香港、台湾曾经流行过一种“短水料”的翡翠,颜色很绿,种水很差,略好于铁龙生,但也不够透明,这十年来也没有升值。
怎么看“种水”是非常有讲究的,很多收藏者容易忽略翡翠的薄厚会影响对“种水”的判断。同样的“种水”,越薄就会显得越透,有些商家也会利用做薄翡翠取得更好的“种水”效果。当进行翡翠“种水”比较的时候,要在同样的厚度进行。
讲到这里,收藏者会明白,翡翠看“种”原则简单,就是要定“种水”的好差,但说实话,看“种”也很难,不是难在定它到底叫什么种,而是难在实践当中进行“种水”评价。翡翠的“种水”差一点,价格就相差很大,这才是真正考验眼力、考验经验的地方。
来源:和讯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