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盖一座玉石皇宫,那里有一个博物馆,将放满我毕生所藏以及天下最宝贵的翡翠珠宝。”这个拟建于浦东的 “中国现代玉雕珠宝城”??上海艺博园,已成为上海张铁军珠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铁军毕生的梦想。
文/本刊记者 潘欣怡 摄/郑小刚
8年的学徒生活,8年的行业探索,为张铁军开创属于自己的翡翠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铁军是他的名字,也是一个翡翠品牌。正如张铁军一再强调的:“我用我的名字做品牌,是对每一件商品用我的人格、以我一生的名誉做担保。如果我把‘张铁军’的品牌做臭掉,就相当于我这个人也臭掉了!”
“翡翠行业的偶像”
“别人要去做这件事是很难的,但我去做,却是很有把握。”说这句话的正是记者这一次的采访对象??上海张铁军珠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铁军。这位珠宝翡翠界的领衔人物,自诩国内外翡翠行业视他为“翡翠行业中的偶像”。
“近期,我主要是在忙于翡翠珠宝商城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见到张铁军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还没完全坐下的他,就兴奋地向记者描绘起他的“城堡”。“我要盖一座玉石皇宫,那里有一个博物馆,将放满我毕生所藏以及天下最宝贵的翡翠珠宝。”
这个拟建于浦东的上海最大的珠宝玉器城??上海艺博园,面积大约7万平方米,先期投资10亿元,将汇集众多珠宝品牌,集翡翠、玉石、珠宝等生产、展示、交易于一体,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珠宝玉石文化,又将为人们购买珠宝提供一个方便且经济的最佳选择。
“我请了‘新天地’的设计师来打造这个商城,两年之后就会‘现身’啦。”这是张铁军心中的玉石皇宫。如今,张铁军每天都会翻阅上海艺博园精美的设计画册。“‘艺博园’建成后,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工艺名家、名师聚集于此。这是玉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条必经之路。”张铁军颇为自信地对记者说。
称自己为“翡翠行业中的偶像”,似乎有点狂妄;而他那粗犷的体型,似乎又与翡翠的细腻并不“般配”。那么,他和翡翠究竟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
365天没有休息日
张铁军是浙江嵊州人,从小就生长在农村的他体力并不好;哥哥能挑100多斤的担子,他能担一半就不错了。体力不好,在农村想要立住脚,一定得有点本事才行。
“15岁初中毕业,我就去学做铜匠维持生计。我的师傅是个单身汉,所以我不但学会了手艺,还学会了洗衣、做饭等一系列的家务活。”张铁军勤快的做事风格多年来一直未变。
负责接待我们此次采访的是公司的副总裁张又心,“一年365天,他是没有休息日的。我来这里10年了,也从来没有过一个休息日。”这个和张铁军一起玩大的兄弟,向记者描述起了他眼中的张铁军,“这么小,他就一个人出去打拼,的确是吃了不少苦。但他从小就聪明,动手能力特别强。”
张铁军喜欢观察,还爱琢磨。
1976年,18岁的小铜匠张铁军发现,到乡下来收购古玩的绍兴文物商店生意不错,即使他们走了以后,仍有人为没卖出去货而遗憾。这事儿,他觉得比较有意思。
“他们一两年来一次,每次也只呆三四天。我在一旁瞅着瞅着发现,他们收购的东西,有几十块的,也有几百块、几千块的。我就纳闷,这些‘破烂’东西怎么就那么贵?”张铁军回忆道。
于是,他就怀揣着做3年铜匠攒下的钱和当时唯一能找到的专业杂志《文物》,一头扎进了古玩市场。“我是当地人,人熟地熟,向同乡收购东西自然要比城里人方便,而且收购翡翠等玉器比做铜匠更容易赚钱,所以我就做起了旧器收购、转卖。做这活不费体力。”张铁军笑着说。 这样一做,就是8年。
刚入行时,自然有赔有赚,但慢慢地收入逐渐增加。8年的岁月,让张铁军完成了原始积累。
这8年,张铁军赚了不少钱,但知识似乎获得更多。几千个日子里,见到的、听说的、学来的,太多太多……所有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十六年,悟到转型真谛
收了8年的古玩之后,中国的珠宝古玩市场已经开始逐步放开,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多了。聪明的张铁军很快意识到再沿着以前的路走下去,自己的优势很快就会没了。
权衡一番之后,张铁军选择了更多人喜欢的翡翠,“选择专业做翡翠是有偶然性的。”张铁军谈起了那段至今让他还有些吃惊的“发迹史”。
“在1984年,他听说一个朋友放菜籽到云南,看到那里有个交易翡翠的市场,有一些是缅甸人,翡翠的毛料和半成品都有。那时他早就知道翡翠出于缅甸,他就马上和那个朋友一起到云南瑞丽去看看。”张又心告诉记者。那一次,张铁军买了价值5万元的翡翠,回去加工后,一转手销售便赚了27万元。“如此高的利润,连他自己也想像不到,真是有点不可思议。”就这样,乘坐了3天的火车到昆明,在险恶的山路中坐2天的汽车到云南瑞丽,用1个月的时间进一些翡翠原材料和半成品,然后返回后进行加工制作,再卖给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黄金(1081。00,-13。70,-1。25%)珠宝商店,供他们去做黄金镶嵌翡翠首饰……每两个月做一笔生意,一次一次的循环,让张铁军在1985年到1992年的8年中,挖掘了人生中真正的第一桶金。
“我最佩服他的,就是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对于他认定的目标,他都会玩命地干,不做好、没结果,他肯定不罢休。”张又心告诉《浙商》记者。
资本积累得差不多了,1992年,张铁军在上海珠宝商场租赁了柜台,开始自己的翡翠加工、零售业。
做了两三年,张铁军又发现,仅靠自己的实力、靠几个柜台,要在先辈云集的珠宝行业内谋得一席之地,要“玩转”上海这个地方,并且不断壮大,他的营商之道就变得非常重要。
于是,他开始找“靠山”。
“找对人很重要。”张铁军的语气很果断。
张铁军首先请来了有60多年珠宝首饰经验、在上海久负盛名的原上海文物商店珠宝专家郑留光老师。“在当时,我比较有超前意识,20万元年薪,重金聘用了人才。”张铁军说道。
没有属于自己的商场就如同没有庙的和尚。与此同时,他承包下了始建于同治年间,将近100平方米的百年珠宝老店??珠玉汇市,专门做翡翠。“双管齐下,我请郑老师与我合作,由于郑老师在上海珠宝界有着德高望重的地位,在无形之中,便一步跨到了上海珠宝业的顶层。”张铁军再显霸气。
1999年,趁珠玉汇市拆掉重建的机会,张铁军又将珠玉汇市的牌号及其1000平方米的房地产,全部揽入了自己囊下,并开始以自己的名字作为产品品牌,真正开始了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
至此,张铁军完成从商人到企业家的真正转变。
“买下了这里,我的心定了,这也成为了我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张铁军笑言,“我有了自己的地盘,我的地盘我作主。”
一般来讲,做翡翠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做原石,第二阶段是做加工批发,然后是零售,产销一条龙不是谁想做都能做的。相石的能力、加工的技术、资金的实力、零售业的经验,少一样都不行。而且,做产销一条龙,资金链很长,没有5亿-10亿元,很难运转起来。
张铁军现在的投资大约是20亿元,仅材料就占了10亿多元。“整个中国也可能就我一个人在这样做翡翠。”张铁军的“狂妄”又一次展现得淋漓尽致。
亮出民营企业家的身份
“张铁军翡翠”,在北京,名头似乎没有七彩云南来得响,但在上海,却是实实在在的家喻户晓。
而那个年代,民营企业还没得到社会上的认可,明目张胆地标榜自己是私人的企业,风险可想而知。
“张铁军”是一个企业家,也是一个品牌。
“我当时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和胆量,我用我的名字做品牌,对每一件商品用我的人格、以我一生的名誉做担保??它一定是货真价实的。如果我把张铁军的品牌做臭掉,就相当于我这个人也臭掉了!”张铁军十分坚定地说,“从另外一个角度,这也是我对自己的督促,我宁可损失钱也一定要做好!”
张铁军深知,一个民营企业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一定要比国有企业做得更好。
消费者买珠宝玉器最怕的是买了假货。针对顾客的这一心理,2001年,张铁军就在全国首创了售后服务“三承诺”:只要是从张铁军这里买的翡翠或珠宝,一可8折回购;二可原价调换;三可去指定的银行办理质押贷款。
“只要是从我这里买走的翡翠,我们就对其终生负责。如果一段时间后消费者想换个好的,只要补差价就能原价调换,如果真的需要用钱我们还可以回购。”这样的售后承诺保证了产品的信誉,也立刻打消了顾客所有的顾虑。“如果是不保值商品或售假货的商店,是断然不敢做出回购承诺的。”
来这儿买翡翠的不乏社会名流,因为这些翡翠都由张铁军每年亲自去缅甸挑选,然后由玉雕大师亲手雕刻而成,所以很受欢迎。
采访期间,记者正好碰到了丰惠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祝信标。“我们大家要买翡翠,第一时间就想到来这里。”祝信标告诉《浙商》记者,“买翡翠关键是要货真价实。铁军的人品好、口碑好,我们在他这里总能买到称心如意的翡翠。他会亲自帮我挑选适合我的产品,而不会推荐最贵的。”
强势源于三个原则
为什么他会如此强势?
张铁军自己总结了三点:一是做别人不易做的;二是做别人不愿做的;三是做暂时没利润,可以后会大赚的。顶级艺术品,恰恰这三条都符合。
在张铁军那里,除了高货色顶级翡翠,比如存在银行保险柜的那件价值3亿元人民币的翡翠饰品外,让他奇货可居的是若干国宝级的顶级翡翠艺术品。做了30多年的翡翠,张铁军知道什么样的东西才有最大价值,去看看拍卖行的拍卖就可以一目了然。即使仅是普通材料,只要艺术性高,一样能拍出好价钱。因此,张铁军一直深信,真正有艺术性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翡翠有其特殊性,好的翡翠分为两种,一种是玉中之王的翡翠玉,另一种翡翠其实是宝石,但宝石级的翡翠其实很少,所以加工它的技术含量非常高,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是从书本上就能学来的。一块宝石由普通工人来做那是极其可惜的,但如果由大师经手,就可能成为独一无二的国宝。”
张铁军一边说,一边端起了桌上的那杯绿茶。记者注意到,他衬衣上的袖钉,正是用两颗翡翠做成的。“很多国有企业的技术人才都是60岁退休的,而在我看来,60岁退休的人恰恰是经验最丰富、最有能力的,他们不但能力强、技术精通,关键他们还有人生的阅历。所以,我聘用了他们之后,不但得到了技术,还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
从2002年开始,张铁军就请国内顶级的玉石雕刻艺术家、亚太地区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特级玉雕大师李博生牵头,成立了大师原创工作室,旗下有多名玉雕大师和工艺美术师,如专业做插屏艺术的张建平,炉瓶艺术的戴永才,微雕艺术的袁耀等,他们都有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般的高超艺术水平。
张铁军很清楚,“要把翡翠做到最顶端就必须培养玉雕大师,普通技术工做的东西可能只值10万元、20万元,而大师级别做的东西可能就值50万元甚至100万元。用最好的材料、最轻松的工作环境,支持大师们的创作。”
张铁军坚信,做珠宝玉器这一行,设计很重要,一定要有专家的把关,这样才能把一件玉器的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张铁军每年投在大师工作室的资金至少是几千万元,可这些投资所产出的作品什么时候能卖掉、卖多少钱都是未知数。以如此巨大的资金和精力去做别人不愿做、也做不出来的顶级艺术品,许多人都不理解。但张铁军坦言:“我为的不是5年、10年以后,而是一个更长远的投资,我看到的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
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做玉就要做文化,做文化就要做艺术品。现在所做的投资,看似并没有赚到钱,但在张铁军的心里,它们的价值是无限的。
从自己单干式的“收”与“卖”,到如今翡翠的采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翡翠在张铁军心中早已不是一宗买卖、一笔生意那么简单。
守着这些日益增多的“宝贝”,张铁军正在慢慢地接近他心中的那座“艺博园”,“ 一个真正好的、大的企业是永远在发展的,我的企业发展到现在,就如同建栋房子。以前是把整个基础打坚固了,如今才是真正开始建造房子。”
来源: 《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