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大师洪新华老师,擅长雕刻罗汉,生动别致,巧夺天工。这位玉器雕刻界的前辈,朴实而沉默,一直保持着低调的形象,不喜欢夸夸其谈,不善于包装自己。但每当雕琢或审视作品时,眼睛里便流露出痴迷专注和矍铄神情。只有在玉雕的世界,他才是运筹帷幄的大师。
洪新华最擅长雕琢人物作品,同时,他创作的题材又十分宽泛,花卉、动物、山水、器皿等等,中国玉雕的传统题材无所不通。洪新华15岁就开始学习象牙雕刻,坚实的绘画基础,牢固的雕刻技术使他在转型雕琢璞玉时多了份自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深深根植骨子里的热爱回归在外表,恰恰是不与外人道的淡定与拙朴。
洪新华认为,“琢玉是艺术行为,而成为一位艺术家,往往需要结合各种艺术形态。中国画的诗画意境,传统雕塑的中庸情趣,平方和立方、线描和体积等各种元素需要不断填充更新,不断学习。”
玉器雕刻是个辛苦的过程,忍受着轰鸣机器的噪音,吊起沉重的石料切割,出坯、去多玉、设计、画稿、精雕、打磨,一天十几个小时,历经半年的辛劳,才能将璞玉雕琢成光彩夺目的宝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洪新华与萧海春大师合作的,重达30斤的六件“封神榜”系列作品是他玉雕生涯中的里程碑。
对于顾客来说,白玉雕琢的佛像、菩萨往往是其神性的载体,形态、气质、神韵、比例要求无一不精,适度地夸张与写实的完美结合,显示了创作者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正是客户视觉感、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促使了玉雕工艺水平的发展,也使得玉雕大师以更加尊重的态度对待白玉。
一块巴掌大小的和田白玉,正面莹润细腻,背面覆盖着黄褐色的皮子,形状并不十分规则,厚度也不理想。洪新华将它雪藏了很久,每每遇到如此好材质的白玉,他总是“不敢”轻易下刀,晚上一个人在灯下静静把玩,好似要看到玉的灵魂深处去,如此许多天。突然脑中灵光闪现,手中沁出汗水,心怀恭敬的态度下刀,宁少勿多,大开大合,最大程度保存这种稀少珍贵的石头特有的原生态美。
这件成功的作品《和合二仙》获得首届上海玉雕“神工奖”银奖。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的喜神,在我国传统的婚礼喜庆仪式上,常常挂有和合二仙的画轴。温润的白玉上以深立体的方式雕刻出两位活泼喜庆,圆面大耳的孩童,一位端坐太湖石上,手持荷花,咧嘴开怀;另一位站立地上手捧圆盒,盒中飞出五只蝙蝠,背面的皮色则被巧妙雕琢成荷叶,大气风韵,喜从心生。
玉滋润,不似翡翠般艳美,却时常流露出中性内敛的韵味,宽容忠厚之性,白玉结构紧实,质地细腻,洪新华打磨着璞玉,也在打磨自己,他的灵魂可以说跟白玉是相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