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女人戴的耳环是一个有缺口的玉环
桐庐瑶琳仙境很多人去过。离它不远,瑶琳镇潘联村方家洲,最近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五六千年前的玉石器加工场。
五六千年前,刚好处于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时期。这是两种比良渚文化还要久远的文化,之前在太湖流域发现得比较多。这次在桐庐发现,考古人员认为,说明五六千年前,桐庐一带已有人类活动,钱塘江中上游流域同样是浙江古文化的摇篮。
昨天,桐庐县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这个重大考古发现。
文物普查新发现
2009年4月,桐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普查队到潘联行政村实地走访调查,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发现方家洲遗址。
普查队通过地表采集情况,判断遗址大致沿分水江呈条带状分布,从采集的遗物实地判断,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加工场。
出土文物石锛最多
从出土文物看,很多为石器加工工具,比如石锤、石砧、磨石等。石砧,是石头做的砧板,垫在下面,方便砸磨石器。
加工的产品,主要是石锛,还有少量石斧、石刀、石钺(音同“越”,长柄斧头)等。石锛(音同“奔”),是史前十分常见的劳动工具,类似现在的锄头,可以劈木材、翻土。
五六千年前桐庐女人的耳环
更重要的发现,是遗址中出土的部分玉?以及相关坯件,从原料到成品都有。
其中一块已经成形的玉?,通体碧绿透亮,光润晶莹。
玉?,像个圆环,只不过开了一个口子,看起来更像一个“C”,清末学者吴大?称其为:“如环而缺”(如图)。
玉?是马家浜文化中主要的玉器品种,很多那个时期墓葬中都有,一般放置在人头骨耳部两侧,由此推测是当时的耳饰。
具体佩戴法,有人认为是夹在耳朵上的,开个口子,方便佩戴。南京博物院研究院研究员汪遵国说,现代人往往对这种佩戴法难以理解,其实东南亚有的原始部落中至今仍有使用实例。
也有人认为是在玉?上系根绳子,与耳部相连。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著名玉文化研究专家邓聪则提出,玉?是直接穿进耳朵里的。由于直径比较大,古人要穿很大的耳洞才能佩戴上。在这过程中,耳朵容易发炎,因此估计那时人们已有医治耳朵发炎的医术了。
邓聪说,沉重的玉?能把耳朵拉长,当时人们以此为美。他还采访过海南一位黎族老太太,耳垂因佩戴耳饰过沉,已经拉长到十多厘米,而且三次断裂。
既加工玉器又加工石器
全国还是首次发现
原始人在长期的石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发现了“玉”这种美丽的石头。他们把石头用来做劳动生产工具,而玉则拿来欣赏,或是做礼器。
负责这次方家洲遗址考古的浙江省考古所研究员方向明说。此前,考古人员在国内很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石器加工场或玉器加工场。比如良渚安溪的唐山遗址,就发现一处玉器加工场。
但这些加工场都是单一的,要么专门加工石器,要么专门加工玉器,像方家洲这种既加工石器又加工玉器的,还是第一次发现。
嘉兴上海出土的玉?
是不是当年从方家洲运出去的
方家洲遗址今年10月份开掘以来,现场清理出不少当时的手工操作台。毛估估,当时至少有几十人在这劳作。这样的规模,要有人统一组织。
再从方家洲所处位置看,位于富春江支流分水江旁,而且河滩砾石众多。经化验,成分和遗址石器差不多。
这说明当时选址这里,一来为了就地取材,二来也方便把产品运输出去。
那么,这些玉器石器送往哪里?
这个在考古现场看不出来。但浙江省考古所副所长刘斌说,他们一直在思考,像嘉兴、上海等地,没山没矿产资源,但那里出土的新石器墓葬,照样有玉?,这些玉?从哪里来?
方家洲遗址的发现,至少让人有个猜想??这些玉?,或许就是从方家洲,这个当时重要的玉石器加工场,通过水路,运往四面八方的。
那么,当时肯定还涉及到原始交换、原始贸易。
这些课题,是考古人员接下来要研究的。
作者:记者 陈奕 摄影 许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