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5月4日讯 随着近来玉器收藏的不断升温,玉石价格也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人,甚至小学生,都投入到挖玉采玉的大潮中。在玉石“高曝光率”的影响下,有投资理念的人已经意识到玉器收藏的价值所在,了解玉文化已然成了收藏初期最重要的功课。
为了揭示神秘的玉文化,特别请到了中国文化部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王敬之先生给我们玉器收藏爱好者一些建议。
对于玉器的分类有些复杂分类的问题时,王敬之先生表示:“一般我们都会从时间粗略的分。玉有八千两百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以前的玉可以把它归为神秘文化时期,而从唐代到清代的玉器属于世俗文化。这两个时期的玉文化是不同的,神秘文化时期更多属于玉器不可知的力量,比如当时讲究鬼神享玉、君子佩玉、殓玉护尸还有餐玉常生。
餐玉常生是当时很多人都信奉的,把玉磨成细粉,吃下去,他们相信吃玉可以长生不老。世俗文化期,玉的含义就多了。而这些玉文化都和人们生活有关,比如说,在玉石出现谷文,其实就是祈祷五谷丰登。这种讯息的出现玉文化已经丰富起来了,再比如玉蝉的出现,因为过去人相信是可以再生的,金蝉脱壳,预示着自我的再生。”
王敬之先生在谈到古玉鉴定时,他强调说:古玉鉴定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文化层面”,是“形而上”的。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就是根据玉器在各个时期所反映的本质,将玉器的发展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受“神秘文化”影响的新石器时期至南北朝时期;一个是受“世俗文化”影响的唐代至清代。受这两种不同文化的主导,玉器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另一个是“技术层面”,是“形而下”的。
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王敬之先生认为,就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玉器加以概括,这样任何一块玉都离不开“材料、器型、纹饰、雕工、沁色(传世古玉是‘包浆’)”。只要我们对玉器材料使用的年限,器形出现的朝代,一般的纹饰会出现在什么样的器型上,各个历史时期玉器的雕工特征,以及对出土玉器沁色的识别和对传世玉器包浆的认知等等加以综合认识就能对玉器的鉴定有所了解。王先生在这里还强调指出,这“五条标准”【材料、器型、纹饰、雕工、沁色(传世古玉是“包浆”)】是统一的,如果产生矛盾,就叫“信息紊乱”,“信息紊乱”的玉器一定为伪古玉!
在古玉鉴定上,王敬之表示高标准的要求就是要掌握住“文化层面”和“技术层面”这两方面的知识,否则,就会滑到“纸上谈兵”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地位。
王敬之简介
王敬之:中国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玉器珠宝工作委员主任;文化部青年美术家提名展评委;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寻宝》栏目专家组成员;《华豫之门》栏目专家组成员;《收藏快报》专家组成员;中国名家书画研究院艺术顾问;金陵书法艺术院副院长、研究员,北大资源学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