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是大自然赐予人类一种美丽的石头,玉文化对华夏文明的影响是悠久而巨大的,它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顶礼膜拜神灵,占卜问卦上苍,乞求风调雨顺到祭祀加冕,求医问药,婚嫁丧葬等都有一套完整的传统用玉方式。
几千年来,民众将玉视为至高无上的宝物,在不断赋予玉深刻内涵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千古谜团,“和氏璧”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和氏璧,大多数民众都知“完璧归赵”典故,但被制成传国玉玺延续一千六百多年之后突然消失,既成为千古之谜也让后人凭空猜测了数百年。对于后人来说,最受人关注的是和氏璧到底出自哪儿,是何种玉?中华玉文化研究中心江富建,在研究独山玉三十年之后,大胆推测:和氏璧可能是独玉。
江富建称他的推测并非空穴来风:其一独玉的主要成分为斜长石,外表极易风化成“璞”,而和氏璧之所以开始没被“玉人”认出,就是外面包的“璞”在“作怪”。其二,据史书记载,和氏璧为白玉,而独玉就有白色品种,且为最上等玉料,因而和氏璧被视为宝中之宝,才演绎出“价值连城”的故事来。其三独玉料以色带产出,一块独玉正面看是一层白玉,而侧面看则可以出现呈带状分布的白玉、绿玉、紫玉等,由此正合“正而视之色白,侧而视之色碧”的记载。其三,卞和为楚人,且为平民,加之地利,时常行于山间,得独玉璞玉可能性很大。其四,史书记载,和氏璧宝玉产于楚山中,独山为楚国的玉山,和氏璧出独山之,推理完全合理。
除了材质备受关注外,和氏璧的形状也令人难以捉摸。如果说它如盘形,那么它不可能做成传国玉玺。如果是圆形,缘何还人称“璧”呢?
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将和氏璧琢成传国玉玺,并命李斯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
此后,和氏璧玉玺相继传了一百多位皇帝,1600多年。唐末失踪。《明史》139卷记载:“石敬瑭乱,潞王携以自焚,则秦玺固已毁矣。”如果说《明史》记载属实,那么关于和氏璧玉玺的记载到此算是最后的记录。
对于这种说法,许多史家并不认同。和氏璧玉玺的下落终究成为千古疑案,至今下落不明:一说已被粉碎,化为砂土;一说已被不知之人收藏或埋于地下,无从查考;又一说已经流传民间,尚待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