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晶晶 尚炜
近日,79岁的著名古玉鉴赏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南泉来汉,一口气收下5位湖北弟子,收藏红山文化玉器的乔汉平,是其中之一。数十年来,大至几十公斤重的摆件,小至拇指盖大小的把玩件,乔汉平收了千余件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量多质优,国内罕见”,是周南泉对他潜心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器的评价。他本人,更因此被圈内人亲切称为??“乔红山”。
家学渊源,一双慧眼识秀物
读中学时开始收邮票,1987年迷上收紫砂壶、瓷壶,后来还玩过一段时间的书画……乔汉平对收藏的情结由来已久。
“我父亲是部队干部,母亲是老师,我的一手好毛笔字,都是跟着我几个舅舅学的。”家学渊源的乔汉平,特别爱好美的事物,摆弄盆景、养鸟……都是他工作外的副业。他的客厅中挂着一幅亲手书的对联:道德文章名争千古,禽鱼花鸟趣领四时。不可不说是他闲情雅趣的写照。一双慧眼识秀物,这也奠定了他踏上收藏红山文化时期玉器的基础(简称:红山玉器)。
机缘巧合,
“捡漏”“换物”成行家
1995年的一天,乔汉平在当时汉口滨江公园花鸟市场转悠,花了700元钱淘到了5件玉器。“当时一眼看上买下来了,觉得有种古拙淡雅之美。现在看来,当时真是捡了个大漏,可当时,700元钱几乎是我3个月的工资呀!”
“一个玉鸟,一个玉勾云佩,一个玉鹰,一个玉?(即猫头鹰),一个玉蝉,刀工简约,有种象形美。”乔汉平至今仍清晰记得每件的图案。当时,他并不知道这些玉器的年代,直到有一次,他一位朋友的父亲想用自己收藏的一批红山玉器和他换紫砂壶、字画,他赶到别人家一看,有些玉器似曾相识,这才明白,原来自己那5件玉器,是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玉器。
十几把好紫砂壶、一个乾隆时期的青花罐和几件精美字画换出去,49件红山玉器被乔汉平收入囊中。“大部分是鹰形,后来,我带了十几件给沈阳红山玉器藏家柳冬青先生看,件件都到代,这也坚定了我从事红山玉器的收藏信心。”
眼力独具,奇收巧藏撼藏界
自上个世纪80年代,红山玉器在辽河流域破土而出时,这个来自远古玉器中心的精美之器就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宝,然而,民间收藏红山玉器,却非易事。
“业内有句话,民间收藏红山玉器是:重器多,素件少;大件多,小件少;新玉多,老玉少;怪异多,朴拙少;标准器多,标本件少;粗制滥造多,精工细作少。加上古玩收藏需魄力、财力、眼力,三者缺一不可,你说难不难?”
为了藏好玉,乔汉平多次和朋友出入辽宁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红山玉器文化发源地,到博物馆参观,找专家学艺,到牧民家中寻,去当地藏家家中请教淘宝,久而久之,他收玉的渠道越来越多,因为性格豪爽,许多藏家有红山玉器要出手,也愿意找他。现在家藏的一千多件高水准的红山玉器,引得古玉鉴赏专家周南泉赞不绝口:“小乔啊,你收藏的东西不得了啊,在国内可以说是罕见!”
除了常见的红山玉器形,乔汉平还藏有许多奇怪的器形,让他引以为豪的,是一小一大两件宝贝。小的是一个双头玉神人,通体发红,乔汉平总随身挂着,因为多年的把玩盘弄,表面玉质温润,造型生动,鬼斧神工的琢刻技艺,表现了一种古拙朦胧之美。这是十余年前他从一个外地藏家手中购得,“周老爷子也挺喜欢它,每次见到我,都要看看,把玩一下。”另外一件大的,是一个七八十厘米高的“太阳神”,表面橘皮包裹,品相非常好,仔细观察,能见到红山玉器独具的虫蛀孔、绺裂。”
盘玉品玉,品悟生活真滋味
如今,乔汉平最大的乐趣,除了收玉,就是盘玉了。
盘玉,是专门针对古玉而言的,“玉要盘,越盘越润。”喜欢古玉的朋友都知道,有些哪怕是颜色已呈鸡骨白的古玉,经过长期盘磨后,颜色都会发生神奇的变化,会变成褐色或是红色。这种色变,也让乔汉平着迷。“一生不盘磨出几块玉,就不算是一个完整的藏家。”他搓着手中的玉器认真地说。
古人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收藏红山玉器多年,这些高古玉的厚重、淳朴特性,也融入了乔汉平的血液里。敬畏历史、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盘玉品玉,成了他的最大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