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苏一宏 报道
晨报淄博7月2日讯 市民在博物馆看到的文物大部分是经过修复保护处理的,出土文物原生态地呈现在人么面前的少之又少,修复人才的奇缺一直困扰着博物馆员们。去年淄博市沂源县东里汉墓出土的大量纺织品和丝织品因年久水浸泡,成了片片碎布,由于淄博市目前没有这方面的修复人才和单位,准备委托外省一些单位和个人修复,临淄出土的一些陶器、青铜器也是委托给北京修复,淄博作为文物大市,临淄被誉为“地下博物馆”,文物修复数量之多呼唤文物修复人才。
“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在我们国家的确比较缺。”6月25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专家霍海峻应邀到淄博鉴宝, 谈起目前文物修复方面的现状,霍先生对目前文物修复人才的匮乏十分忧虑,他在北京故宫干文物修复工作40 年 ,被誉为“文物医生”,他说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必须耐得住寂寞,文物修复是一件十分复杂的技术工作,一件文物修复的时间跨度较长,修一件文物长则几年,短则数月。目前整个北京故宫从事文物修复的十几个人,涵盖了陶瓷、书画、漆器、青铜器等方面,一般人认为文物修复没什么出息,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其实文物修复工作收入十分可观,修一件文物,收费常常在数千元以上,很多还是根据市场价值的一定比例收取,如果是高等级文物,收费数万元也不是稀奇事。全国每年出土的文物需要修复外,民间收藏的古董也需要经常保养,特别是字画,变色、虫咬等是避免不了的,不修复处理,价值就大大降低,因此,文物修复市场前景广阔。
2010年沂源东里发掘的2座战国古墓出土文物达到千件以上,包括铜器、玉器、漆器、陶器等,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这些文物都浸泡在黑泥中,随葬品中还发现不少纺织品、丝织品和水晶等。
据了解,出土的这些文物,一部分由山东省考古部门修复整理,纺织品和丝织品的修复工作全部委托给了外地修复,修复费用高达几百万元。“周村虽然是丝绸之乡,但是没有丝织品修复这方面的人才,只好求助于外地。”淄博市博物馆的一名副馆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