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外部常刻神兽或几何纹饰。其内圆外方的形状与古人“天圆地方”的天地相通哲学思想相吻合,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
玉琮的用途
玉琮在古代,主要被统治阶级作为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而这种祭祀仪式在清代仍然存在。西周时期的著作《周礼?考工记》记载,琮作为礼器用时,它的大小规格应与其主人地位相匹配。这一点,考古学家从众多出土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主身份越显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似乎要显示生前的荣华富贵。玉琮用于随葬能说明墓主原有身份,成为其在各部落中权利和财富的象征,也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的一种葬制。
良渚玉琮的特点
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及西北的齐家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为发达。良渚玉琮以体大出众,魅力独特。其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黄色,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琮体切割规整,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中接处常留有钻痕。
玉琮的形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随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部分玉琮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划“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挺。
历代玉琮各具特色
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从出土的实物看,这一时期琮的形体普遍较矮小,多光素无纹。玉琮切割规整,中孔较大,琮体较新石器时略薄。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了两件有纹饰的玉琮,其中一件上下各饰一组弦纹,四角有凸棱,侧面饰竖道弦纹,该造型很少见。春秋战国时期玉琮的造型与西周相近,形体较小,战国部分玉琮刻有细致的兽面纹、勾云纹等纹饰。汉代玉琮已极少制造,用途也已经变为装饰和丧葬用具。
宋以后出现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饰当时流行的纹饰。明末至清代的伪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体玉琮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习惯的不同,伪品多数显得圆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旧的程度更难做得逼真。
市场分析
玉琮作为礼器,在收藏市场上一直比其他玉器更能赢得玉器玩家的青睐,价格始终较高。在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2010春季拍卖会中,一件高5.5厘米的良渚文化玉琮以89.6万元成交。该玉琮呈深褐色,短方柱体,短射,质感甚温润,器作外方内圆体且呈上宽下窄,中有一圆形稍不对称之对穿孔,四方外壁及对角均呈现两层相对的兽面纹,对角处上中有两道凸起的长横棱线饰兽面羽冠,中下有一道凸起短横棱饰兽面的鼻头,长短横棱中有圆圈纹饰眼睛,玉质晶莹,制作精细,光洁闪亮。在2007年至今的新石器时代玉琮拍卖中,占据了第六把交椅。而拍卖排名在前5名的玉琮,其成交价均在百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