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在哪里?
历史地看问题,任何一种受到全民狂热追捧的玩物在都有造假劣迹。书画、陶瓷、青铜、家具等收藏故事都惨痛地说明了这个"规律"。90年代中期因为市场上出现了大量B、C货,
翡翠饰品就此掉头向下。今天白玉也不例外,市场上遍地的假货让爱好者摸不着方向。自古以来就有"玉糊涂"一说,今天造假的技术更加逼真,更加疯狂,让人们防不胜防。
"我们城隍珠宝总汇在开业时就以珠宝玉器为经营重点。但我发现消费者跟营业员说的第一句话却是:你们这里的玉是真的吗?这就说明玉器与黄金饰品不一样,保真是顾客关心的首要问题。"赵德华说。
那么今天的作伪手段有哪呢?赵德华认为,老玉,从夏商周三代一直做到"扬州工乾隆宝瓶"。一般的消费者不敢碰。他们容易上当的是新玉,新玉往往在材料上狠下功夫,新疆白玉从品质上分,可分为优质籽料,也就是羊脂玉。其次是一般籽料,还有山料、山流水和戈壁滩料等。作伪者就用俄罗斯玉、阿富汗玉、独山玉、岫玉、密玉、晶白玉、青海白玉、汉白玉甚至玻璃(料器)冒充
和田玉。"阿富汗玉不能称其为玉,质地很松,几乎不能雕琢。"赵德华说。
同样是新疆玉,为了卖个好价钱,不法商人也会用山料冒充籽料。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染色,俗称"二皮子",以植物或化学染色法做出秋梨子、虎皮子、鹿皮子等皮色。二是打磨,将山料的楞角打磨掉,看上去很圆润。但在放大镜下细看,染色和打磨的都不自然,没有沁色层和芝麻点。
材料的优劣,价格相差何止数百倍,看走眼损失就惨了。"以合理的价钱收藏优质原料和优秀作品,永远不会输。"赵德华说。
为了提高消费者的鉴赏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将消费者从购买旅游纪念品的概念引向购买工艺收藏品,除了请老法师坐堂为消费者鉴玉外,城隍珠宝还在店内辟建了一个玉文化展示馆,展品从各种矿石材料到大师级玉雕作品,图解了一块原石从昆仑山流到山谷或河中及至戈壁滩的亿万年过程,还揭示了十几种玉石作伪手段。还邀请部分消费者远赴云南、新疆实地考察,邀请行业专家开讲玉文化专题讲座,一年一度还会策划举办"两岸三地"玉器精品展。特别是邀请东视文艺频道摄制组前往新疆和田拍摄制作了专题片《中国玉》,播映后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来源: 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