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外行人很难了解中国庞大的文物造假体系,从制假到售假,这条产业链在中国已经发展成熟,作假的手段五花八门。某专业艺术品网站对此作了深入调查,并于近期发布《地下作旧产业调查》。该调查对中国庞大的文物造假体系产业链进行了分析,并对文物造假按照类型进行分区。如陶瓷造假分布全国,重灾区在景德镇等地。
近年来,随着古董收藏热的兴起,就连门外汉都知道了“老东西比新东西好”、“东西越老价值越高”的道理。于是文物造假应“运”而生。据了解,当前文物造假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比如,书画在装裱时,高手可以将一幅画揭成两层,或把小名家的款割下,换成大名家的款;将活羊的腿割开,塞进普通玉石缝合好,几年后取出,浸血的玉石可以冒充鸡血石;红木家具做旧,将其扔进粪池,过几年冒充明清家具;青铜器则用酸梅汁泡、用酸碱液煮黑,再粘上古代青铜器的铜锈……在景德镇,元明清瓷器高仿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据传北京一位泰斗级瓷器专家到那里考察后,再也不肯为别人做鉴定。
假文物泛滥,以至于成为一个产业链,不能不令人担忧。有人说,治理假文物,我们不是有文物鉴定技术吗?那么,文物鉴定究竟靠不靠谱呢?“金缕玉衣”巨额骗贷案件表明,文物鉴定并不可靠。因为当前的文物鉴定机构大多良莠难辨,不少“鉴宝”专家皆为钱来,职业道德丧失,只要你愿意掏钱,赝品也可出具文物鉴定书。
其实,透视文物造假乱象,其根子就在一个“利”字。而要治理这种乱象,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律的监控惩戒。在这个方面,国外的经验可借鉴。在成熟的国外艺术品收藏市场,出售艺术品的机构都提供严格的保真服务,一旦你购买的艺术品被权威机构鉴定为假,或者鉴定机构做出了假的鉴定证书,那购买者会得到全额赔偿,鉴定人员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当务之急,我们就是要从国家法律的层面上,完善相应的法律条文,打造从文物鉴定、拍卖、市场管理、打击赝品“一条龙”强有力的监管链条,以最大限度地规范保障民间收藏市场,使那些制假贩假、包括“鉴宝”失范者真正受到法律的约束和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