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金银珠宝玉石质量协会4月13日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在展会、网络、电视购物、旅游、无店面拎包销售等平台购买珠宝时,一定要特别谨慎。根据该协会受理的投诉案例,这5类销售方式已经成为当下珠宝消费问题的“重灾区”。
受省质监局委托,省金银珠宝玉石质量协会近期开展的一项抽查结果显示,全省金银珠宝玉石产品合格率已由2007年的78%上升至今年的88%,提高了10个百分点。“这个数字让消费者有信心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放心首饰。”该协会负责人表示,尽管如此,协会近年来接受个人委托检验和消费者投诉的情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投诉率只增不减,被骗金额越来越大。
珠宝消费存在三大问题
省金银珠宝玉石质量协会根据投诉的案例,总结了珠宝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表现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例如某消费者听信商家编造的故事,购买了一款标价400万元的翡翠,后经协会鉴定站鉴定,居然为玻璃制品。此外,目前市场上还存在以合成红宝石冒充天然宝石、以B货翡翠或马来玉充当A货翡翠等乱象。
其次,定名错误也是一些不法经销商惯用的欺骗手段。例如将钯金(PD)标注为铂金(PT),将绿色宝石统称为绿宝石等。
此外,当前的珠宝消费领域还存在虚高标价、责任难界定、售后难解决等问题。这是由于目前珠宝首饰消费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很多销售行为并不在质监局定检、抽检的范围,极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现在有很多不规范展会频繁组织,单纯以盈利为目的,混杂很多假冒伪劣产品,售后服务和维权很难谈起。协会负责人还讲述了一个投诉案例:我省去年举行的一次国际珠宝展销会上,一位消费者购买了一只标价近200万元最后5万元成交的翡翠首饰,当时消费者感觉捡了个大便宜,来协会鉴定后为B+C货,价值不足百元,等再去找销售商时,对方已踪迹全无。
购买不能只看折扣要看品质
专家表示,由于珠宝玉石是依据水、种、色、工、内部瑕疵等因素来评价质量等级,等差一级,价差就可能是十倍甚至百倍,消费者在电视和网上看到的影像与实物通常相差甚远。展会、网络、电视购物、旅游、无店面拎包销售等5种非正规销售场所,正成为衍生珠宝消费问题的“重灾区”。
省金银珠宝玉石质量协会提示消费者,购买珠宝玉石首饰时千万不能只看折扣,还应该注重产品本身的品质,市场上一些标价10万元的饰品,可能花50元就能买到。
我省目前注册的珠宝玉石销售企业共有1380家,信誉状况参差不齐,因此,建议消费者一定要选择名牌企业、用户满意店和质量信誉示范店等售后有保障的诚信品牌,以方便维权。此外,消费时还要注意索取有检验资质的合法机构出具的证书,注意查看标识标签和贵金属上面的印记,注意商品标签上的产品名称是否清晰明确。消费者也不要有图便宜的侥幸思想,要明白一分价钱一分货。
省金银珠宝玉石质量协会特别提醒消费者,在购买珠宝玉石时,尽量不要通过不规范的各类展会,跳蚤市场,旅游景点,网上和电视购物以及“游击队”等无售后保障、难维权的平台购买珠宝玉石。如果消费者遇到珠宝玉石方面的问题,可以拨打12365向省质监局举报,也可以拨打0351-3531631向省金银珠宝玉石质量协会鉴定站进行咨询。
本报记者 王普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