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周益记者刘成群)“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古玩、字画等藏品,如今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一项统计表明,中国现有3000万收藏爱好者,仅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场交易额一年就有11亿元人民币。 虽然民间收藏持续火爆,但文物界一些专家指出,不少地方的赝品率达到了80%至90%。文化部中国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著名鉴宝专家王立军日前在接受《周末》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收藏品市场上充斥着赝品和缺乏职业操守的各种“专家”,却没有一个权威的民间收藏品鉴定机构,使得很多收藏爱好者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收藏投资热应该降降温了。 “专家”的话不可全信 王立军说,文物真假掺杂的情况古已有之,普通收藏爱好者大多眼力有限,他们决定是否收藏某件物品时往往需要借助所谓的鉴定专家,此时鉴定专家的实力和职业操守就显得非常重要。 然而,鉴定专家的职业操守问题日益突出,有的专家故意把真文物说成是假的,然后再托另外一个人花极少的价钱把这个东西买下;有的专家把假文物说成是真的,从而收取所谓的鉴定费用。据透露,目前我国各类收藏品鉴定机构有数百家,其中不少机构的专家见了藏品就一律说是真的,还开具毫无用处的鉴定证书,每份证书收取上千元的费用。 去年10月在重庆的一场免费鉴宝活动上,一位女士带来的三件玉器被现场专家鉴定为“三星堆”玉器,称其中两件玉器价值无法估量。消息传出后,在社会上及文博界引起很大轰动。而三星堆博物馆却对鉴定结果提出质疑,认为三件玉器拼凑痕迹明显,现场专家的鉴定缺乏有力依据,如果不是失察,就是缺乏对三星堆文物的基本认识。博物馆负责人同时提醒:目前我国文物收藏品市场鱼龙混杂、存在以伪充真的现象和陷阱,并提醒收藏爱好者在进行文物收藏品投资时要小心谨慎、理性投资。 古玩市场“赝品”无所不在 王立军说,当下的古玩市场“赝品”已经无所不在了。“有一次,武汉的一位‘收藏家’请我看他的东西,他家里面摆满了超市里的那种货架,货架上堆满了青花瓷器。那个人省吃俭用,就为了买藏品。我看完他的东西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全部是假的。我只能告诉他,你感觉不行,不要再投资买这些青花瓷器了。这类事情,我在全国各地看得太多太多了,人们花了那么多钱,收藏一堆赝品,令人心中很不是味儿。” 沈阳市原常务副市长马向东案发后,王立军被请去鉴定他的收藏。“马向东的藏品都在一个密室里,基本上都是假货,只有两座小青铜鼎是真的。” “我搞收藏20多年了,也是从上当受骗起家的,可以用‘惨痛’两个字来形容我以往的收藏经历。我的藏品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赝品。我身边就有一些人,都是工薪阶层,被赝品坑惨了。”王立军说,“上海有个60多岁的老先生,花费毕生精力买了很多古玩,请专家鉴定,有的说真,有的说假。最后,他找了五六个专家来‘会诊’,专家说全是假的,老先生当场就中风瘫痪了。” 文物造假一条龙 为什么赝品会充斥古玩市场,王立军感慨地说,现在造假、卖假以及假鉴定已经形成了一条龙,彼此配合默契。 王立军说,仿制文物的事自古就有,中国曾出现过4次作伪高潮???第一次是在宋代,以仿造商、周青铜器为主;第二次是清乾隆时期,主要是名人字画造伪、作假,连乾隆皇帝也难辨真假,当时好多的书画赝品上都有乾隆的题跋;第三次是晚清到民国时期,大量复制、仿造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文物,无所不造、无所不仿;第四次高潮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收藏热的兴起,各种仿古工艺厂多如牛毛,作伪手段更为高超,造假者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分工合作,市场逐步专业化。 所以,王立军认为,在没有专家指点的时候,普通收藏者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王立军说:“作为一个收藏者,要坚持三个绝对:一、绝对不要相信地点,荒山老林中都会出现赝品;二、绝对不要相信人物,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也会捧着假货让你买;三、绝对不要相信故事,有的人故事讲得不亚于电视剧。看东西再说话!” 这些事,王立军都遇到过。“以前,一些假文物贩子把赝品提前一两年埋在深山老林里,伪造成一个被荒弃的坟堆,然后带着我去挖。现在他们更绝,专门挑现成的坟头上长着参天大树的坟墓,从远处斜打一个洞把赝品放进去。” “现在,有的文物贩子专门请一些老人充当演员,这我也遇到过。有一个文物贩子约我去深圳看一幅字画,告诉我这是一个国民党高官逃离大陆时留给他老婆的。我到深圳一看,还真有那么一个老太太,打扮得很得体,说起解放前的事也头头是道。当我发现字画有假后,就质问那个文物贩子。他倒也爽快,告诉我老太太就是他请来的演员,专门扮演国民党高官的遗孀。” 来源:河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