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眼下被人们一致看好,不少行家甚至认为“继北宋、乾隆和民国的三次收藏热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收藏热已经开始。”在北京,已经发展形成了规模大、层次多的艺术品市场如潘家园、琉璃厂等。 位于北京城东南的潘家园市场是北京最大的民间古董旧货市场,每逢周末便是潘家园的“集日”,人们也称之为“鬼市”。这种地摊式的市场,交易十分活跃。 相比之下,广州的艺术品市场发展却相对滞后,还处在“散兵游勇”的阶段。记者日前采访了长期在广州艺术品市场上摸爬滚打的部分企业家和收藏家,请他们为广州艺术品市场把把脉。 广州的古玩市场曾经辉煌 据了解,广州最初的古玩市场形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位于陈家祠一带,当时人们称其为“天光墟”。从“天光墟”起步,广州的古玩市场曾经走向辉煌。 几位热心的收藏爱好者争相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广州荔湾区的清平路成为全国闻名的古玩市场,是当时全国古玩艺术品的集散地之一。当时的中外游客来广州旅游,必到清平路逛逛。由于种种原因,原来清平路的古玩商铺搬迁到现在带河路的源胜工艺街,遗憾的是并没能把当时的繁荣一起移植过去。 而1997年兴建的西关古玩城却被人们看好。收藏家肖镇涛说,西关古玩城地处西关优雅地段,出售的商品档次也较高,数年来吸引不少省内外买家、甚至外国游客,不久前还评上全国十大古玩市场,可见这一市场是有望崛起的。 缺乏实力雄厚的中介机构 担任着有40多年历史的广州市文物总店总经理的曾波强认为,广州的文化底蕴比较薄弱;广州缺乏实力雄厚、有影响力的中介机构(如拍卖公司)和鉴定机构。中介机构对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权威而完善的中介服务可以让人买得放心,收得安心;广州真正的收藏大家比北京、上海少,很多人怀着“捡漏”的心态进入市场,结果上当受骗,并陷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泥潭;广州的艺术品鉴定人才比北京、上海等地少,广州文物界的专家圈子还没有形成,对文物的鉴定有时会出现意见不一致,让广大收藏爱好者“无所适从”。 单靠民间力量不够 其实,广州的文物市场是很大的。据悉,广州的文物艺术品爱好者约有50万,如何启动和激活广州巨大的潜在文物市场?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黎展华认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一贯指的是北京、上海和广州,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州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渐渐落后了,主要体现在:广州的艺术品市场分散、规模小,没有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难以招徕商家,造成市场发展不足;而北京在文化和艺术品的积淀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因此,一直坐着头把交椅也就无可非议了。历史因素是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唯一的条件。如上海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势头直撼北京的龙头地位,号称占据中国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 他说,打造广东艺术品市场的航空母舰,单靠民间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政府行为,出台一些相关政策,扶持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年过七旬、搞了大半辈子陶瓷研究的梁戊年老先生也认为首先政府部门要扶持。艺术品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现在正在建设文化大省,这为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次要培养专业人才,完善中介服务机构。此外,广大收藏爱好者要不断学习,掌握鉴定方面的技能。 还有业内人士希望政策、税收方面能够放宽一点,这样更利于促进广州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舆论宣传不足 文物消费和一般的商品消费不一样,包涵很浓的文化气息。所以,曾波强对记者说,媒体的关注、加大宣传的力度也十分重要,如中央电视台的《鉴宝》节目,开播不久就成了二套节目的收视冠军。媒体通过向观众传递信息,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促进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由于宣传的不足,在全国的艺术品市场上,广州的艺术品牌并没有凸显出来。应该多点关注岭南画派,把它作为广州的艺术品牌加以培育,以此进军全国的文化市场。另外,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必须有一种正常的文化心态,不能急功近利,要玩大,就要有长远发展的规划。投资者不能一味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忽视市场的发展。其实市场和投资者是相辅相成的,市场好,投资才会有好的回报。 黎展华还认为,广州艺术品市场要走向产业化,必须有大的企业、集团的参与。 (文/图记者 钟?璐 实习生 廖建华) 信息来源: 新华网 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