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玉器,明朝的青花瓷碗,宋朝的关公像在“这里”应有尽有。注意,“这里”不是博物馆,也不是展览馆,而是淄博新世界商业街附近的一个地摊。这些“古玩”有的来自农村,有的则出自摊主之手。近日,记者以学习为由,随一名古玩销售商到农村收购古玩,发现原来这些“古玩”有许多“学问”在里面。 古玩市场上一对待售的“清代”小铜狮古玩越来越难收 经朋友介绍,记者结识了经常在张店各文化市场摆摊卖古玩的牛酩(化名)。他摊位上的古玩多种多样,从明代的铜器到民国时期的玉器、瓷器,可以说应有尽有。据牛老板说,这些古玩大多是他从农村“捡”来的。 “怎样才能将古玩收上来呢?”在征得牛老板的同意后,3月18日,记者随牛老板一起,到农村体验了一回古玩收购。 9:00许,经过2个小时的颠簸,记者随牛老板来到位于临淄区辛店街道的仉行村。牛老板边走边说:“盛世收藏。现在大家丰衣足食,有了钱就搞收藏。收藏的人多了,大家就都到农村去收古玩。现在古玩不如以前那样好收了。” 一进村,就有人跟牛老板打招呼:“牛老板,这么早就来了。” 记者禁不住问:“村民好像跟你很熟啊?” “我一般每星期来一次。” 挨家挨户转了半天,一无所获。10:40许,牛老板来到位于村子中央的一户人家,一名60多岁的老大娘正在院子里洗衣服,院子西边有一个鸡棚,3只母鸡正在一个青花瓷碗边吃食。 牛老板说:“大娘,家里有不用的旧东西吗?拿出来给我们看看,我们是收旧物的。” 老大娘看了看我们:“是不是收破烂?你们都要什么?” 牛老板笑了笑说:“什么旧物都行,旧家具、旧餐具、旧字画都行。” “你等等。”老大娘说完转身进了屋。过了10分钟左右,老大娘拿了一个桃形的青铜茶盘出来。 牛老板赶紧问:“大娘,这个茶盘你卖多少钱?” “少了100块不卖,我们还用着呢,挺结实的。” “我给你200块,你再把喂鸡的那个青花瓷碗搭给我,200块钱能买好几个这种青花瓷碗。” “好的!好的!”老大娘急忙答应着。 出门后牛老板说:“这家里没有年轻人,就一老太在家,不懂行市才这么便宜卖给我。其实,光这个青花瓷碗也不止这个价。” 下午,记者又随牛老板到另外一个村子转了转。一天下来,牛老板一共收了4件东西。 “收的东西怎么这么少?够卖吗?”记者问。 “现在不如以前好收了,以前100元能收到的东西,现在得多花200元才能收到。”牛老板告诉记者,现在收古玩的人多了,价就抬上去了。而且现在村民的收藏意识都增强了,你去收,他就知道这个东西值钱,便宜了他不卖。 “唉,现在农村的古玩也不多了。”牛老板无奈地说,“收古玩收了这么多年,东西都收得差不多了,要维持经营,就只能靠仿造了。”这就是放在生羊腿里仿制出的血玉,记者趁仿制者不注意偷偷拍下了这张照片仿制玉缝进生羊腿 牛老板在淄博新世界商业街附近租了一间民房,这间房子就是他仿制古玩的小作坊。 在农村奔波了一天,3月19日上午,牛老板在小作坊中休息,顺便仿制些古玩,记者则在一旁“参观”。 牛老板的小作坊里有股怪味。屋里十分凌乱,地上堆放着各种工具、玉器、瓷器、铜器和字画,有的器件锈迹斑斑,有的则比较新。 牛老板搓搓手笑着说:“这屋子是用来仿制古玩的,我出售的东西大多数是从这里出去的。”牛老板拿出一对白玉貔貅,一个雪白崭新,另一个却有红色纹路,颜色也不鲜亮,色彩很柔和。 牛老板说:“这对貔貅都是上个月雕出来的,怎么样,看着大不相同吧。” 记者问:“这是怎么回事?” 牛老板说:“这些纹路叫沁色。入土的古玉因为长年受地气、矿物质等的浸染,许多玉质颜色发生变化,出现了斑、水银沁等土锈斑沁,这种颜色变化叫‘沁色’。” 牛老板告诉记者,沁色是鉴定专家辨别是否为古玉器的重要依据。所以,有沁色的玉器才能卖高价。 “怎么沁色?”记者好奇地问。 “沁色也有很多名目,上色的方法也有很多种。比如这只貔貅的沁色就叫枣皮红,要先褪光,再上色。”牛老板说完,拿出一包麦麸,开始磨擦玉貔貅:“新雕琢的玉器光泽太强,缺乏古玉那种柔和的光泽,要用麦麸的油脂均匀褪光。”磨擦了大约1个小时后,貔貅的光泽就变得柔和起来。 牛老板走进厨房,在炸锅里加上油,油热了以后,他把貔貅的尾部放进锅里开始炸。 “这叫提油法,哪部分上色就炸哪部分。用油炸的时间长,玉器就呈红色,时间短就呈橘红色。要染成枣皮红,炸30分钟就差不多了。”30分钟过去后,这只貔貅就变得完全没有了新玉器的影儿。 牛老板又拿出一塑料袋薄泥,他说:“这是尸泥(古墓中尸体、衣服等腐烂后与泥土混成的薄泥)。很多出土的古玉上沾着尸泥,我就将这种泥抹在玉器上,有了这层泥,价钱就升不少。” “给玉器上色还有好多方法,比如,把旧棉花泡湿后包玉,用小火烧烤,烧到火红时再用水浇,再烧,再浇,一直到黑色入骨。瓷器仿古最麻烦,高级仿品需要到窑中烧。我这里也只能在新瓷器上弄些锈斑,上上色。” 在牛老板的小作坊里,记者还发现一些奇形怪状的玉器,说不出像什么,玉器上面还有“血斑”。记者问牛老板:“这是什么?这么奇怪。”“这是胡乱雕出来的,故意雕得奇形怪状,卖给那些猎奇的人。有些人认为玉器越奇怪越有价值。”“其实这样还不够。”牛老板笑着说,“还有种很血腥的方法。” 牛老板从厨房里拿出了一条生羊腿,用一把尖刀把羊腿后侧割开,将一块块怪玉塞进羊腿里,最后用针线缝上。 “半年以后拿出来,这玉就成血玉了。”牛老板边洗手边说,“记住,一定要用新鲜的生羊腿,如果是活羊就更好了。也可以放进死猫、死狗的腹中,只要有血就可以。这样做出来的血玉,价格就提上去了。” 牛老板拿出一个青花瓷的大碗,然后又找来一块狗皮,开始用狗皮磨擦,磨擦一段时间后,瓷碗的色彩就变得黯淡,并开始出现划痕,“想把瓷器做旧要有耐性,得用狗皮磨擦很长时间。还可以用茶叶水煮,或者在上面涂上醋。” 牛老板又拿出一些黄土,然后同鸡蛋清一起和成泥,糊在瓷碗上,“3天后把泥弄下来,瓷碗上就会出现土锈。”但牛老板说,这种仿制古瓷器的方法太小儿科了。高级仿制者会在民国或晚清的白胎瓷器上进行彩绘,或者将古瓷碎片拼装成新瓷器,还有就是将破损的古瓷器修补好以后回炉,重新烧制,这些仿古的手段都是高深莫测的。 市场销售需要“心眼儿” 3月20日8:00许,记者随牛老板来到淄博新世界商业街,跟他一起销售古玩。从农村收购的古玩跟仿制的古玩放在一起,几乎看不出它们的区别。 出摊不到10分钟,牛老板就来了买卖。一名穿着运动装、大约60岁的老先生来到摊上问:“你这个貔貅怎么卖?是前清的吧?”老大爷看中的貔貅,就是前一天才做好的仿制品。 牛老板:大爷,您能看懂这东西吗? 老先生:我呀,多少懂一些,看这个不便宜。 牛老板:大爷,既然您识货,我也不跟您要谎价,这样吧,给您个收购价,800块。 老先生:行。9:00以后给你送钱来,我现在身上没带这么多钱。 让记者吃惊的是,9:50许,老先生真的拿来800元,买了个仿制的玉貔貅。 老先生走远以后,牛老板说:“其实,我还真不想把貔貅卖给他,那么大年纪了,黑人家钱良心上过不去。” “那为什么不跟他说明白?”记者禁不住问。 “这你就不懂了,这种人对古玩一知半解,就觉得自己有火眼金睛,老觉着自己水平高看不走眼。”牛老板说,“你要是跟他说明白了,他还不乐意。认为你不懂装懂,驳了他的面子,下回他一准不再来买你的东西了。这种人是最易上当的。” 一天下来,牛老板一共卖出去3件古玩。其中一个中年人花1500元买了一张“明代古画”。牛老板说:“现在有些暴发户,发了财就附庸风雅。这种人有的是钱,所以给他们开出的价钱比别人高,反正他们也不在乎。”仿制古玩遭遇法律真空 对于仿制古玩和销售仿制古玩是否违法,国家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淄博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张光明告诉记者:“仿制古玩在我国已经产业化,这种工艺品本身不存在违法的概念。但不可将仿制古玩说成是真的古玩进行销售。” 因为仿制古玩不属于假冒伪劣,工商部门对此无能为力。淄博市工商局市场管理科副科长张高连接受采访时说:“这些仿制品出售时,要不要告诉顾客这是个仿制品,国家法律中并没有规定。正是存在这样的法律空白,致使很多经营者把仿制品说成是真品欺诈收藏者。而工商部门由于缺乏必要的古玩鉴定能力,在管理上显得力不从心。” 把赝品说成是真品带有欺诈性质,这是否构成诈骗呢?山东齐胜律师事务所的边昌波律师告诉记者,根据国家法律中的有关规定,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00元以上的即构成诈骗,而一般出售仿制古玩的最多不会超过1000元。 有些购买了仿制古玩的消费者找到公安部门,但一则没有任何发票和收据,二则销售者大多会说“我没说这是真的啊”。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公安机关在处理这种案件时面临取证难的问题。特殊行规“包庇”仿古 古玩交易是一个特殊行业,按其行业特点,在交易中按约定俗成的职业习惯,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行规行约,并为业内人士一致公认和长期沿用,其中最主要的行规就是在古玩行业“不打假、不三包(包退、包换、包赔)、出售赝品不算骗人”。 牛老板说:“古玩市场普遍不赞成打假,因为古玩市场真假并存,这是从古至今就有的。甚至有人说,古玩要打假,市场上根本无法操作。”这些约定俗成的行规致使大多数上当受骗的消费者只能抱怨自己眼力不好。 淄博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的张光明副局长提醒市民,不要存在“捡漏儿”的侥幸心理。其实真正价值连城的古董大多被国家收藏,市面上很少出现。“捡漏儿”的情况确实存在,但是几率是非常小的。能“捡漏儿”的人大多数具有很高的收藏修养。(文/记者孙轶群薛忠瑜 图/记者 薛忠瑜) 来源:鲁中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