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劲华 曾经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重要贡献的“草原文化”,还能否在工业化时代驰骋纵横,并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同开辟中华文化产业的新纪元? 对于即将迎来60周年庆典的内蒙古自治区来说,2006年4月21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当日长达3小时的民族歌舞晚会《天地祥云》在北展剧场上演。一度失传100多年的“蒙古长调呼麦”,引来无数惊叹,让陶醉的观众流连忘返。作为组成中华文化三种重要文化之一的“草原文化”,再次散发出了蒙古民族文化特有的魅力。 文化产业是篇大文章 “在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提高国家竞争力战略高度的当今,文化不仅仅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家园,实质也是一座永掘不尽的财富金矿。” 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的主任、作家王钟对此感触很深。他说,在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向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都赠送了一个“涌动的太平洋”的巴林石印章。巴林石不是玉,可如今3×3×10大小的印章标价就20万元,而在过去,这种石头被当地人当做压酸菜的石头,围猪圈的石头。同样的石头,赋予了其文化内涵,就有了巨大的市场价值,不知道还有多少如巴林石一样,熟悉而又陌生的宝藏埋藏在草原深处。 据王钟介绍,内蒙古阿拉善盟建立了奇石节,“在2005年的奇石节上,小小的石头竟带动了70亿元的产值”。可见挖掘丰富、神奇、多姿的内蒙古自然资源的文化价值,形成独特的文化市场和产业,是一篇大文章。 外边都说内蒙古落后,但实际上内蒙古大文化并不落后,文化也是推动内蒙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现在内蒙古有60家报纸,杂志有140多家,做得比较好的有《漫友》杂志,《漫友》的发行量正在以每年一两万的数字在增长。根据长篇小说《乌龙院》改编的百集电视动画片也已经在筹备之中,这是中国人自己的动漫大片。 内蒙古不仅在传统文化产业如广播、报业、出版、音乐制作、图书、广告等方面纵深发展,同时也开始关注创意产业、信息产业、内容产业等不断兴起的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蒙牛、伊利、草原兴发、鄂尔多斯、鹿王、小肥羊、蒙古王等等,都可以看成是内蒙古“草原文化”的产业符号。它们通过工业化的方式,不断地扩张大草原的势力版图,将其产品打上强烈的草原文化烙印输出到世界各地。 大草原的商业新扩张 今年4月12日,《蒙牛内幕》的两位作者孙先红与张治国,在北京腾讯公司同王新民导演举行了签约仪式。该片欲同《成吉思汗》影视作品一样,在全国乃至全球引发一次草原文化关注的热浪。 来自内蒙古草原的王新民是著名电视导演,三届飞天奖得主,《蒙牛内幕》作者孙先红则是著名策划人、蒙牛副总裁。 王新民认为,影视产业是内蒙古文化产业的突破口,“内蒙古草原文化是一个大资源,要把它当成一个产业去经营,而影视文化是产业文化的一个突破口,影视产业的做大做强势在必行。” 内蒙古的影视产业具备地域广、外界拍摄条件优越、日照长的优势,内蒙古这片土地上3000年来少数民族异常活跃,有很多深层次的文化未挖掘出来。在人才上,内蒙古除了国家级演员外,还有从事影视工作的近600人,如此大的阵容及人才有待进一步整合。 “草原文化”正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呼伦贝尔市在4月发出了《呼伦贝尔市民族文化大市建设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建设成该市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首当其冲就是保护、挖掘、整理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曲艺,并推向市场,形成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三者间的制衡机制性公司法人治理机制。 在突出文化产业开发重点工程中,培育重点文化产业第一条就是大力发展传媒业,逐步组建呼伦贝尔日报报业集团、呼伦贝尔广播影视集团等,使之发展成为呼伦贝尔市文化支柱产业,适时组建呼伦贝尔出版集团,建立呼市多媒体光盘生产线,使电子出版物成为出版产业新的增长点。 当地一位文艺工作官员表示,呼伦贝尔市的文化产业举措也是遵循了整个内蒙古自治区的统一文化体制改革的规划思路。 内蒙古在全区文化产业开发重点工程中特别提出,“鼓励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使其在“十五”期间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中的新兴产业,到“十一五”末期成为全区支柱产业。 文化大区构想背后 与许多地区一样,体制弊端和观念等原因也是阻碍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许多蒙古族优秀曲种由于受重视不够、经费不足等原因正逐渐被淡忘。内蒙古民族曲艺团团长达格塔为此痛心不已:“如果再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这些流传已久的民族文化瑰宝极有可能从舞台上彻底消失。” 如何保护和发展“草原文化”,让文化遗产以合适的方式传承下去,已经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有点“临危受命”味道的达格塔团长赶到北京天桥演出公司挂职锻炼,并与该公司于去年6月份开始联手创作说唱音乐剧《草原传奇》,该剧突出长调、呼麦等蒙古族艺术的音乐特质。这对拥有丰富资源却在市场找不到北的内蒙古曲艺团无疑是福音。 同时,内蒙古三联华工集团和内蒙古奥淳酒业两家大型民营企业的资金强势进入,很好地解决了艺术创作、资金投入、市场推广等生产与营销环节长期分割的矛盾。 《草原传奇》演出市场前景尚待检验,但其整合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创作一到两台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的原创剧目,通过国际演出交易网络进入国际市场,通过官方渠道进入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的经营模式值得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人在传播草原文化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拘泥于传统,而是根据当今社会的传播特点,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比如说得以“重见天日”的“蒙古长调呼麦”,仅靠一人便能同时发出4个声部,非常吸引人。但以往专为男性表演,失传百年后重出江湖,表演者却都变成了豆蔻少女。这一变化是否是“蒙古呼麦”爆棚“北展”的原因无法断定,但无疑让主办方对《草原传奇》的市场前景有极大的信心。而市场是衡量文化能否成为产业的最重要指标。 内蒙古文化工作者表示,草原文化有悠久的生命力,无论是音乐、电影、电视剧、曲艺,还是网络游戏、文化旅游,草原文化都有不可抗拒的全球召唤力。 在“韩流”之外一定会有“蒙流”的交汇,孙先红这样表示对“草原文化”的期待和雄心。我们完全可以制造一个蒙牛的卡通形象和其衍生文化产品的动画片,或者影视剧或者网络游戏,也可以授权其他国家使用,收益估计不少,因为草原文化拥有全球性的眼球效应和文化口碑。 有个数字或许能解释孙先红为什么这样想,美国动画人物米老鼠,通过授权使用,一年的产品销售额达47亿美元,而小熊维尼的销售额竟高达57亿美元。 但有内蒙古学者也认为,一些经不起历史文化知识推敲和肤浅表面的所谓文化产业开发,“不是在弘扬草原文明,在某种程度是在践踏和破坏草原文明”。这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否则就很可能演变成对文化的浩劫。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主管文化工作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光林表示,目前,文化产业不仅与新型工业化进程紧密相连,而且与科技、教育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要通过多种手段积极推动文化市场培育,推动和引导广大群众的文化消费,把内蒙古自治区从文化资源大区变为文化产业大区。 来源:财经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