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玉者若读几本古书,看一些考古发掘展览,观览学界大师的考辨,自然能陶冶情操,或以己物见悲喜,或似武陵人人桃花源,独知前世人生活习俗之点滴。若不求大雅,仅见玉器图案中的兽面、饕餮、螭虎、夔龙,品味古人为辟邪压胜所尽的心思,也是一种乐趣。
藏玉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玉,也知道玉的好坏标准。名之为玉的矿物很多,但实际相差悬殊,古人把像玉的石头称为?。
从考古发掘来看,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已经有了明确的玉的概念,玉器已经从石器中分离而出。后世文献对玉的解释,都认为玉是美石的一种,是具备了瑞与德的标准的美石。《周礼》把玉分成了“玉瑞”、“玉器”或“六瑞”、“六器”两个部分,今天的学界,把《周礼》所列的六瑞、六器都认作礼器。玉“瑞”的概念较玉“德”的概念要复杂,较少为一般人接受,影响面也较小,而“德”的概念则为很多人,尤其是古代的读书人所接受,成为区别玉与?的标准。《礼记》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从十一个方面来讲述玉德,其中?与玉的区别太复杂。最简炼的表述,见于《说文》释玉:“石之美者玉有玉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羲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五德的表现大致为温润感、透光度、声音、密度、硬度五个方面。其中,温润又是非常重要的标准,《诗经》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说,温润不仅指玉的颜色,还包括了光亮及给人的感觉。
古人把玉的颜色称之为“符”,品评玉材要“首德次符”,就是说,对玉的温润感、硬度、密度进行选择后,便要选择玉的颜色。汉代人王选记述了汉代人所崇尚的玉之“符”:“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猪肪,黑如纯漆,玉之也。”汉代的这一标准为后人所推崇,明代以后的很多论玉、辨玉的文章中都有类似的标准,或在这一标准上加以扩充,加人“青如蓝靛”之类的语言。深究起来,古人所讲的玉之符中,包含了光泽及颜色的变化,鸡冠,蒸栗,猪脑之色并非标准色标中的红、黄、白色,且其色如色标所示红、黄、白的矿物,绝非美玉,玉之色变化无穷,颜色的优劣,既有标准,又是相比较而言,没有哪一个人能说他所持有的玉是最好的玉,总有一块玉能比过他的玉,最好的玉是人们理念中的珍宝,且玉的优劣相较又须首德次符,德、符并举,符重而德浅之王在相较中终要处于劣势。
目前常见的玉材有闪石、斜花石、蛇纹石,石英岩、翡翠等。在这些玉材中,闪石类玉料一直为人们所推崇,这类工料以新疆和田玉为代表,明晚期以来,翡翠也为人们重视。玉材的比较,第一是不同材料之间的比较,闪石类玉材与翡翠类玉材比其它类玉料的档次要高出很多;第二是同类玉材之间的比较,主要是看玉的品相,颜色是否一致,是否有绺裂。
对于同一类材料中,何种颜色的档次高,历来有很多说法。传统的认识以为白玉较其它色玉要好,史书中记载,帝王所用玉佩多为白玉,明代的曹昭在《格占要论》中言:“凡看玉器,白色为上,黄色、碧色亦贵,更碾琢奇巧敦厚者尤佳”。对此类评论,明人张应文则不以为然,他在《清秘藏》中说玉:“色以红如鸡冠者为最”。其它的档次排序是“黄如蒸粟者次之,白如截肪者次之,黑如点漆者次之,甘青如新嫩柳、绿如铺绒者次之”。张应文的排序,一方面囿于玉材的多寡,又不弃离玉之“符”,为何红如冠者为最?他解释:“余仅见一汉印及一扇坠”。其实,他看到的是否为本夹面目的玉还很难讲,除翡翠玛淄之外,具有一定硬度的红色玉料的确很少见。
一般品玉者所注意的玉色大约有五种,除上述玉质色之外,还较重视沁色,质变色,染色和盘色,总起来说,称为玉五色。所谓沁色是玉器埋在土中,与土中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颜色变化。由于地域不同,埋藏时间长短不同,土中所含物质不同,玉本身各部位所含微量元素不同,沁色所表示的色变也不同,几乎是千变万化,每一件产生了沁色的玉,都各有特点。清人陈原心在《玉纪》中罗列了多种沁色的名目后,赞而叹曰:“诸色受沁之源难以深考,总名之曰十三彩,又有各种巧沁花色,如虾蟆皮、洒珠点、碎磁文、牛毛文、唐烂斑等皆出人意料之外者”。盘色是玉和人体接触后,经久而产生的光泽,染色中有古染及新染;玉者究其玉色属何种,便已经韵味无穷了,但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识出当代的染色。古之玉染色,主要用生物染料染玉,而现今染玉之匠,为牟暴利而求其速,用化学染料染色,其中不乏对人体有害物质,此法之举实为治玉业之不幸。
品玉之中,又有对玉器制造年代、用法、名称方面的探究。所谓古玩,能拿捏在手,随身携带,随时品味或谓把玩的,当属玉件最宜。古玉中的一些品种,如环、?、璜等,持续制造了几千年,其间形状、花纹略有变化,或有光素无文者,冷眼看时,似千篇一律,细观摩,各时代作品的形制、玉材、沁色却极不相同。古而至今,制造的玉器各种各样,一些玉件的真正用途、用法,我们现在尚不大明了,持玉者若读几本古书,看一些考古发掘展览,观览学界大师的考辨,自然能陶冶情操,或以己物见悲喜,或似武陵人人桃花源,独知前世人生活习俗之点滴。若不求大雅,仅见玉器图案中的兽面、饕餮、螭虎、夔龙,品味古人为辟邪压胜所尽的心思,也是一种乐趣。
善藏玉者善品玉。
来源:《中国文物报》 文/张广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