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雕双童洗象
高20。4厘米
清。一象回首站立,头下低,双耳下垂,长牙内弯,长鼻弯曲上卷,缩颈,弓背,腹部下垂,尾自然下垂,体态肥壮。背上立一童,双手高举一角形器向象背上撒水,另一童子伏于象身,持扫帚顺势洗刷象身。象性情温顺,惹人喜爱,寓意太平,俗称“太平喜象”。现藏故宫博物院。
镂空碧玉花熏
通高20。7厘米 足径8。3厘米 口径14厘米
清。体圆,敞口,平沿,腹壁内收,圈足。腹部和足皆镂孔,饰八宝和缠枝特牡丹纹。盖呈六层圆塔状,镂空莲花、莲瓣和缠枝牡丹纹。腹内装一铜鎏金随形碗,以盛香料。器下为青玉托,呈圆饼形,底有圈足,外沿镂雕连续的如意形云头纹,中心透雕菱霄花。托下为铜胎掐丝珐琅座,其上部一圆形花盘,供托足套入,中部为四个对称的云头,面饰宝相花纹,下部作盘形,四个如意头形足着地。造型新颖,工艺复杂,制作精巧,浑如一体。是乾隆时期镂空玉器的代表作品。现藏故宫博物院。
云纹高足玉杯
高14。5厘米
秦。青色。杯身呈直口筒状,上层饰有柿蒂、流云纹,中层勾连卷云纹,下饰流云、如意纹。足似豆形,豆的腹部刻有丝束样花纹。为秦代罕见的佳作。1976年陕西西安车张村阿房宫遗址出土。现藏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龙纹玉璧
外径33。4厘米 厚1。1厘米
西汉。深绿色,有白斑。体扁平,两面纹饰相同。周缘起棱,内圈饰三组一首双身夔龙纹,并有刻纹相隔。中圈饰谷纹,外圈饰七组夔龙纹。由三周绳索相隔。此器径大体厚,图案复杂。出土时,置于墓主的背部,并留有十字形绢带痕。1983年广东广州南越王赵?墓出土。现藏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龙形玉
长11。2厘米 厚0。25厘米 宽2。9厘米
西汉。青色。体扁薄,呈弧形,宽端雕琢成龙首,尖端如锥为龙尾,全身浅刻勾连云纹。弧上镂空雕琢纠结的螭虎纹和凤鸟纹。两面纹饰相同。龙口镂刻成椭圆形穿孔,用以系佩。1972年江苏徐州墓葬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馆。
镂空龙螭纹玉环
直径9厘米 厚0。4厘米
西汉。青色,经浸蚀呈灰白色。体扁圆,通体镂雕,两龙和两螭相互勾连呈环状,其上刻有各种形式的阴线纹。造型新颖,优美匀称,设计制作颇具匠心。出土时有朱砂染织物的痕迹。1983年广东广州南越王赵?墓出土。现藏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金环玉耳坠
通长10厘米 宽5厘米 金牌高3厘米 厚0。3厘米
玉坠高6。5厘米 厚0。4厘米 宽4厘米
西汉。由金牌、玉坠组成。玉坠白色。金牌呈山字形,背有乙字形钩。正面边饰串珠纹,内用金片掐成鹿体形的轮廓,中嵌绿松石(多已脱落),下边有钩可与玉坠相连。玉坠呈扁平椭圆形,外有连珠纹金边包镶(其中一件缺),坠身镂雕蟠龙和螭虎纹,以细线刻划兽形细部。玉坠为汉族制作,金牌为匈奴族喜爱的纹饰。由金玉组合耳坠,反映了当时民族的融合。1979年内蒙古准格尔匈奴墓出土。现藏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
长5。8厘米 宽1。8厘米 厚1。8厘米
西汉。晶莹洁白。钩体较长,尾部略宽而圆鼓,腹下一圆形大钮。钩首作兽头形,两耳直立,眼眶方圆,吻部平阔,作回首窥视状。背部浮雕一螭形兽,宽额尖吻,身躯卷曲,拖着卷云尾伏卧于钩上。钩两侧阴刻卷云纹。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舞女玉佩
高5厘米 厚0。3厘米
西汉。白色。扁平,镂雕舞女形象。面部正视,束腰,长裙拖地,一手扬长袖过头,一手甩向身侧,作翩翩起舞状。以匀细的阴线刻出双目、鼻、口和衣褶纹。上下各有一小圆孔,可穿系结缀为饰。共一对。形态优美,线条纤细流利,具有强烈的立体感。1977年江苏扬州妾莫书墓出土。现藏扬州市博物馆。
龙鱼豕纹玉佩
直径9。5厘米 厚0。3厘米
西汉。白色。扁薄,近璜形,两机镂雕卷叶纹,其间雕龙,鱼,豕图象。两端为变形鱼龙纹,中上为豕。豕身肥胖,大耳,长嘴,翘鼻,作奔跑状。用细阴线刻出鬃毛。形象生动、逼真。1977年江苏扬州妾莫书墓出土。现藏扬州市博物馆。
双鸟心形玉佩
长4。6厘米 厚0。4厘米 宽3。3厘米
西汉。青色。扁平,呈心形,中间一圆孔。四周阴刻流云纹。两侧凸起镂雕不同的变形长尾鸟。1975年湖南长沙曹?巽墓出土。现藏长沙市文物工作队。
来源:中国玉器鉴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