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玉石为鳄鱼形,材质为青玉,高10。5cm,长36。5cm,厚3。1cm,是一件十分罕见、颇具规模、红山文化玉龙中的罕见之品。
自然状态与特征:
龙首近似红山文化玉勾形龙的龙首,不过较玉勾形龙的龙首稍粗稍短,略微肥厚,颈颌有沉实下坠的真实感,近似鳄首;龙目、龙口、龙鼻孔均与玉勾形龙相同。龙鳍从颈上至尾根直立于背脊之上,较薄;鳍两侧的斜棱平行,磨制精致;鳍脊之上的棱为齿牙,以状其龙鳍之尖锐锋利,以示其龙性之威猛神勇。尾根部饰半环形平行棱,此处的纹饰别具匠心,显示其肥实粗壮有力,与肥硕的颈颌首尾相称相衬,完美和谐;尾根至尾尖渐呈流线型,渐后渐细渐尖。四足粗短,似兽足,其状似爬行动物匍匐爬行。
玉色与沁状:
原玉质的青色,普遍沁为灰色、灰黄色、微黄色、灰白色,诸色交叠,互相浸润,为一种自然和谐的沁色状态。点片状的灰白色沁斑,互相延展,衔连,形成一种颇似淤积而流动的沼溪状态。鲜明的灰白色沁斑,较浅淡,是受沁处覆盖的灰白色沁醭(化学物质碱盐之类),醭上已经包浆。沁色较深层处,其色较暗些,为灰黄色,积淀在深层之内,凝聚为块结状或团簇状。如果经过盘拭便会逐渐鲜明,块结或团簇之间便出现向周围延展的条纹,其纹不断明晰与加深,便形成沁纹。
未加盘拭的生坑玉品,其沁色的状态往往是混沌模糊不清的。未有经验的人往往不知道古玉上有许多沁纹是盘拭之后形成的。另一种沁纹,则是古玉出土之前后,接触空气,经过干湿变化,玉表层之内出现纵向或横向伸展的片状纹理。
此龙玉表层可见此种纹理。形成沁孔沁洞之处,弥浆较厚,凝结异物较多,因而呈现的颜色更加深暗,近似脏色。此件玉器玉表普遍受沁,普遍布有沁色,因此原玉质的青色只在沁色的包围之中斑驳呈现。玉表上的“脏色”处,弥浆较厚,土质被覆盖,因此沁浆未能完全与玉表弥合,便出现“泡点”,其泡点曾是古人(清代玩家与学者)鉴定古玉的重要依据之一。(《中华古玉》)
真品鉴证:
多年前,初得此龙时,其玉表多为轻度钙化状态,沁孔沁坑并不多见,也不深阔,青色玉质也很少显露。现在玉表却布满沁坑与沁孔,而且沁孔较深较阔。
玉表多处分泌浮浆,浆体之上布有大大小小的泡点。
除多处有棱角分明的沁孔之外,还有许多颇圆(自然沁蚀的天然之状)的沁孔,密集的与孤立的沁孔均有(孤立的沁孔是绝对不可人为的)。
原始的刮磨痕,多处沁为土咬坑与沁沟。
玉表层与深层的沁色,其点状、片状、云雾状、结块团簇状,均为自然沁蚀的状态;白色、灰色、微黄色、深黄色等诸沁色,错落交叠,均为自然沁蚀的状态,无人为染色之迹象。
古玉鉴赏
玉鳄形龙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