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有价玉无价”,“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从古自今,中国人对玉的偏爱高于任何一种贵金属或是宝石,胡适说过:“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成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几千年来,它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感。”
蚌埠,就是玉雕技师云集之地,千百年来,这些技师们各展其能,一件件大气浑然、造型自在、做工严谨、匠心独具的玉雕精品展现了淮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蚌埠玉器因玉雕厂成立盛极一时
解放初期,蚌埠玉器因蚌埠玉雕厂的成立而盛极一时,蚌埠玉雕的盛名自此传遍国内外。蚌埠玉雕主要用
翡翠、玛瑙、碧玉、松石、绿英等高、中、低档玉料作为原料。产品有古朴素雅的炉瓶、婀娜多姿的仕女、栩栩如生的鸟兽、争奇斗艳的花卉、传统题材的神佛,以及象征吉祥的玉佩等。这其中数炉瓶最为出名,蚌埠炉瓶玉雕在南方流派的基础上创新,使得炉瓶既有南方的精细玲珑,又有北方的敦实稳重。南北客商痴迷于蚌埠玉雕的造型美观大方,选料精良,做工讲究,大面平顺,小地利落,它始于传统,而不为传统束缚,有继承又有创新。
1958年,新中国成立第十个年头,百废待兴,各种技艺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展开。凭借当时的交通优势,淮河岸边的小城蚌埠成为南来北往文化的碰撞地。1958年3月,蚌埠玉雕厂前身??综合工艺社第一位玉雕技师王景友花了17天的时间用一块充琥珀玉料做出第一件玉雕产品??链条瓶。5月份,这件玉雕产品送往上海口岸公司试销,该公司对这件蚌埠玉雕很满意,当即就以300元的价格收购下来,并与综合工艺社签订了五年包销合同。从此,古老而有特色的蚌埠玉雕通过上海走向了全国,综合工艺社也更名为综合工艺厂。厂里的订单从年头排到年尾,又从年尾排到年头,蚌埠玉雕盛极一时,风头无人能及。玉器商们把蚌埠玉器分销到国内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甚至欧美国家的唐人街也能看到蚌埠的玉雕产品。
从1961年开始,凤阳工艺厂、淮南玉雕厂相继并入综合工艺厂,1964年6月,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工艺厂正式更名为蚌埠玉雕厂。从此,蚌埠玉雕厂成为蚌埠玉史上不得不提的重要篇章。1984年3月出版的《玉雕厂厂志》记载“蚌埠玉雕厂是本省最大的一家玉雕生产专业厂,至今虽然仅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史,但她名手荟萃,工精料美,风格独特,自成一派,像一朵绚丽的奇葩,傲立江淮,为我省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和增进国际交往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工艺大师云集蚌埠玉雕厂
1944年出生在淮南的王传勋老先生16岁时开始学习玉雕设计,1961年,随淮南玉雕厂并入蚌埠后,王传勋调入蚌埠玉雕厂,主要从事玉雕设计兼车间领导工作,他擅长各种器皿设计创作。据王传勋老先生回忆,当时南京、苏州、扬州、上海等地的一大批玉雕艺人作为支援城市建设来到蚌埠玉雕厂,经过工艺大师们巧手研磨、精心雕琢下的玉雕产品在国内外名声大噪。1977年,王传勋设计的宫灯瓶在全国玉雕会议上被评为一等品。1980年,王传勋设计,其爱人雕刻制作的碧玉熏炉在全国工艺美术会议上获得总分第五名的好成绩。王传勋凭借精湛的技术技艺在1989年被评为工艺美术师,因擅长谷纹璧(俗称蝌蚪璧)的设计和制作,王传勋得以绰号“蝌蚪王”。正是因为有了像王传勋这样一大批技艺高超的玉器匠人,蚌埠玉雕逐渐走向了巅峰。1995年前后是蚌埠玉器最鼎盛的时期,据介绍,当时来蚌采购玉器的客商每天都有好几十人,蚌埠至上海的火车卧铺趟趟会遇到玉器客商。那一阶段是蚌埠玉器行业的黄金时期,客源多,厂家少,各家产品随产随销,基本没有库存。当时来蚌客商都是先付钱后拿货,请厂家吃饭,千方百计与厂家搞好关系,以争取货源。蚌埠玉雕厂这批手艺高超的玉器匠人日益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邀约,请他们外出“走穴”,想要学习磨玉手艺的年轻人慕名而来,拜在玉器师傅门下。由于玉器师傅带的徒弟越来越多,各种仿造蚌埠玉雕厂的产品充斥在玉器市场里,水平参差不齐,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好端端的一个玉器市场就这样被注入了太多水分,在经历了长达30年的繁荣后,蚌埠玉雕厂在盛名后走向落寞。
遗憾中黯然落幕
虽然蚌埠玉雕厂落幕了,但是当初蚌埠玉雕厂培养出来的玉雕工艺师、工人、学徒,这些人手工相传,成为今天全蚌埠市数百家古玩玉器生产作坊的技术支撑。蚌埠与玉的渊源在岁月打磨下,少了耀眼的光辉,却多了一份从容淡定,不再高潮迭起,却也细水长流,直到今天,这股细水终于有了重新汇流成海的冲动,历史是否又将重演,请继续关注《蚌埠玉专刊之三》。本报记者 常璇
来源: 蚌埠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