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市政府玉器产业管理办公室主任李汉洲
四会的玉石加工95%都是以翡翠作原材料,而真正的翡翠,全世界只有缅甸才有。辗转千里而来的缅甸翡翠,为何在四会被雕琢成器?四会没有玉石资源,又为何能成就的今天江湖地位?四会市政府玉器产业管理办公室李汉洲主任对此做了深入的解释。
清末民初玉器加工技艺传入四会
李汉洲首先指出,四会较为久远的玉石加工传统,是当今江湖地位确立的最重要原因。他的这个解释,也得到了当地多位玉石生产商的认同。
据李汉洲介绍,早在清末民初,不少的玉器匠人流落南方,将玉器加工技艺传到了四会,随后就有一些人在当地开设“家庭作坊”,玉器加工业由此在这里生根发芽。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技师为躲避战乱去了香港;解放后,一批技师回来了,在四会建立了玉器加工组。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四会出现了玉器工艺厂,向南方玉雕厂提供货源,专门做出口。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玉器工厂转产开设玉器加工销售门店,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玉器街”,一大批工人也开始单立门户做老板。由此开始,四会的玉器加工厂、家庭作坊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福建、河南等地的技师慕名而来。
“等这些外地的工人有了资本,又从本地的厂子里脱离出来单干,并拉拢家乡的工人来自己的厂里打工”。以此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四会务工,“四会玉器制造业的美名也由此远扬”。
借力“淘金”外乡人智慧向高端发展
20年前,来自福建的张师傅身怀雕刻技术,只身一人到四会闯荡,并在店铺林立、竞争激烈的四会玉器街成功拥有了一家玉工厂和玉商场。像张师傅这样到四会“淘金”的外乡人,在四会非常多,并逐渐有了自己的事业。
在15万从业大军中,土生土长的四会本地人,只有1/3。自从上世纪90年代,外来雕刻技师开始大量涌入四会,四会的玉器行业已逐渐形成了本地人、福建莆田人、河南南阳人“三分天下”的格局。“我们四会人不排外,很容易接受外地人来我们这里淘金创业”,李汉洲说。
同为“玉器之乡”的南阳,在山水、花鸟虫鱼等玉器摆件上自成一格;而莆田的木雕、石雕工艺在业界颇为有名。两地的雕刻技师来到四会后,不仅大幅度地提升了玉器工艺水平,还让“摆件”这种中高档玉器产品成为四会玉器的主流产品之一。借助外来玉器专业人才的智慧,四会玉器不断向“高、精、尖”发展。
除此之外,李汉洲还谈到了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对玉器发展的意义。“政府的主导意识很强,从没有想过要借玉器产业要增加税收,而是打算通过该产业的辐射力带动当地餐饮、旅游等其他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