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忠
据悉,中国金币总公司将在近期发行中国古代通货文化系列第2组贵金属收藏品--金饼,该项目是继2008年10月面世的中国古代通货文化系列第1组贵金属收藏品--金银铤之后的又一个贵金属收藏佳品,值得广大投资收藏者多加关注。
战国金饼,弥足珍贵
很多集币爱好者对我国近年来发行的各种现代金银纪念币耳熟能详,但对古代的金饼知识却知之甚少。金饼其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圆形金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众所周知,黄金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象征,其自身具有天生的货币职能。我国早在商代就已开始了黄金的冶炼,在河北嵩城商代中期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都曾先后出土过黄金块和小片金叶。战国时期的楚国金版(因金版上有"爰"字,被称为爰金)是我国最早的黄金货币,当时的市场交易是根据货物的多少将金版分割使用。据考古资料介绍,金版的出土地点主要集中在原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疆域内,战国时楚境多产砂金,砂金的含金量高,浇铸出的金版成色也大都在90%以上。楚国金版上的印文也多与楚国有关,目前存世数量最多的郢爰("郢"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邑,"爰"是重量单位,可用来交换时计量)就是在楚国都城所铸造。
我国目前已发现战国时期的金版、金饼有多种,主要有:郢爰、陈爰("陈"原是陈国的都城)、?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国)、鬲爰("鬲"是楚国地名历阳)等七八种。金版主要流通于我国古代的南方地区,而北方黄金货币的形制最早仿贝币,以后逐渐被金饼所取代。战国时期的金饼大都呈圆饼状,正面经过锤击,中间内凹,边缘突起,背面凹凸不平。战国金饼存量稀少,弥足珍贵,十分罕见。在安徽阜南三塔、河北燕下都、满城贾庄、陕西临潼、北京怀柔等地曾偶有出土。战国金饼大致可分为大、中、小型三种:大型,直径约4.2~6.4厘米,重约250克左右;中型,直径约2.8~3.5厘米,重约60克左右;小型,直径约1.7~2.1厘米,重约15克左右。
西汉金饼,走俏拍场
秦统一中国后,销毁了六国的货币。并将货币分为二等,规定以黄金为上币、半两(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立法。秦朝和西汉初期的黄金货币形制除金版外,大都以金饼为主。西汉金饼,一般不作流通使用,只是作为贮藏、赏赐、馈赠、进贡、赎罪和大额支付等用途。当时的金饼形制大多是圆形薄饼状的,在底部还刻有各种文字或记号。计量单位有斤、两、株等。陕西兴平、临潼两地的古城遗址都曾分别出土过秦代金饼;西汉金饼则相对较为多见,流通地域也比较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全国大部分省市都曾出土过西汉金饼。
据统计,我国国内西汉金饼的存世数量要比战国时期的金饼多,且体积和重量也要大一些。这些金饼,直径通常在5.6~6.5厘米之间,重量各不相同,其中最重的达462.2克,最轻的也有207.57克,平均重量约为250克,即汉制一斤左右。若按当时的比价计算,一枚金饼约值万余枚"五铢"铜钱,当时粟米价每石约合70枚铜钱,而百亩良田的年收入也不过万枚钱而已,由此可知,黄金作为上币在当时是多么珍贵。至汉武帝时期,黄金货币的形制有了较大的变化,开始铸造马蹄金与麟趾金,这两种金币形体较大,形状很像马蹄。自魏晋以后黄金作为货币的功能逐步减弱,而白银的地位则日益上升。黄金货币虽已成为稀罕物,但在以后二千余年的历朝历代中,仍时有各式金铤、金锭和金币铸造,可是存世量更少,在民间更为罕见。在国内,西汉金饼出土较多的一次是在1999年12月,西安东北郊谭家乡北十里铺村曾一下子出土西汉金饼219件。形状如扁的半球形,面微隆起,背面内凹,凹面大都有文字、戳记和符号。如:"黄、长、吉、马、租、千、金"和"V"等。此外,西汉金饼陆续还在山东、湖南、江苏、河北的墓葬和窖藏中也都有发现。这类西汉金饼除各地博物馆外,在民间也藏有一些。目前,在各地拍卖会上所见的金饼也大都以西汉金饼为主,自2005年以来,在北京嘉德、北京诚轩、北京翰海等拍卖公司举行的钱币拍卖会上,都曾出现过西汉金饼的身影。
存量稀少,潜力巨大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圆形金币--金饼,存世数量虽不多,但其收藏价值不容小觑,近年来已逐渐发展成为钱币专场拍卖会上的常客。无论是从文物考古、鉴赏收藏和投资增值等诸方面来看,金饼的价值均不容忽视。但是,与目前一些动辄拍出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的明清金银锭和清末民初的机制银币相比,问世更早、存量更少的金饼拍卖价其实并不高,其潜在的市场价值尚未被市场充分挖掘出来,如早在2006年11月中国嘉德(微博)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秋季拍卖会上,一枚直径为6.2厘米、重249克、背面刻有文字的西汉金饼,估价约10~12万元,最终仅以11万元成交;五年后,在2011年北京华夏藏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仲夏拍卖会上,一枚金色纯正、重253克,估价约10万元的西汉金饼,最终也只以14.95万元成交。五年间,国际黄金价格涨了很多,各种金银币的价格也翻了数倍,但西汉金饼的价格却并没有涨升多少,其价值明显被市场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