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则新闻,令人颇感兴趣。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公布一项最新考古成果??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霍洛柴登古城内发现了距今2000多年的汉代铸钱作坊遗址,清理发掘出7000多斤的古钱。按每斤大约200枚计算,初步估算有140万枚。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发现。更令人兴奋的是在这里发现了铸币窑址4座,在窑室及附近找到了150余块钱范(陶母范)、其他陶范20余块。其中有9块有确切纪年的钱范,上有文字“始建国元年三月”、“钟官工……”和“大泉五十”、“小泉直一”等字样。而“始建国”就是王莽的新朝年号,始建国元年即公元9年。
好多人不明白“大泉”、“小泉”是什么意思。其实,它们的意思都是“钱”。根据《通志?食货略二钱币》记载:“自太昊以来,则有钱矣。太昊氏、高阳氏谓之金,有熊氏、高辛氏谓之货,陶唐氏谓之泉,商人、周人谓之布,齐人、莒人谓之刀。”太昊氏、高阳氏、有熊氏,陶唐氏,这些其实都是上古时期的部落,比如屈原的《离骚》第一句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就是说屈原自己的祖先为高阳氏。而有熊氏更有名了,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就出自有熊氏部落。这些部落对于自己的货币都有不同的称呼。这种习俗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仍然保留着,这便是商周布币、齐国刀币之类的来历。现在有人将美元称为“美刀”,一方面是“DOLLAR”的音译,另一方面“刀”本来就是古代的一种货币,所以这种译法真是堪称“信达雅”了。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官方货币才固定为圆形方孔钱。另一说,王莽为了避讳汉朝的刘姓,刘字的繁体当中含有金字、立刀等,所以金、刀之类的钱币别称也不能用了,只能用“泉”。“小泉直一”的意思大概就是说以这种小钱为一个最小的币值单位,类似“一元”,而“大泉五十”大概就相当于一张50元的钞票了。
说到古钱币,我是向来不敢多言的,因为自己对此实在是所知甚少。而这里的行家里手多得不可胜数。那些专家学者就不用说了,就连小孩子,也不含糊。早在《每日新报》创刊初期,我的前同事、好朋友白冬梅,就采访过一个叫郝笛的少年,这孩子当年17岁,却是中国文博学会专业委员会年龄最小的会员,因为他当时就已然收藏了19万枚古钱币,而且没有重复的两枚!每枚钱币背后都是一个故事,你说这该有多少故事?想想郝笛现在也是快三十岁的人了,不知道他对古钱币的收藏和研究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新高度,记者们真是有必要去追踪一下。
不仅如此,我自己在古钱币问题上也是吃过大亏、露过大怯的人。先说吃亏。那是在1978年,我11岁的时候,农村老家的奶奶去世了,在处理奶奶遗物的时候,我找到散落的数十枚铜钱,并且由于看到了“光绪”的字样,于是猜到上边刻的字应该都是古代年号。于是,我从远房亲戚家找到一本旧词典,凭着附录中的中国古代纪年表,硬是一个一个地弄清了那些钱币上的年号都是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在那一堆里,最多的是“乾隆通宝”,最大的是“崇宁重宝”,最轻最薄的是“宣统通宝”,而最古老的是“大中祥符”,竟然是北宋时期宋真宗的年号!试想,我当时只有11岁,那心情得有多激动!但是,好景不长,姨奶奶的一个孙子,仗着人高马大,硬是抢走了其中最大最重的两枚。后来,另一个亲戚的孩子趁我午睡时偷走了我穿成一串的其他钱币,有人看到了他,他却死不承认。至于露怯,则是在我工作以后,有一次写文章,想当然地说不存在“大明通宝”这种以国号为名的钱币。当时就有人指出这是不对的,后来一查,的确,有大明通宝,是清初的南明小朝廷铸造的。
小小的钱币,里边就有这么多故事。想到泱泱中华之五千年,该有多少故事呢?
有确切纪年的钱范虽然残缺但非常珍贵,因为习惯上铸钱后必须要“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