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将是中国传统的龙年,各种贺岁贵金属产品已陆续开打销售大战。尽管今年的贺岁金条因黄金价格暴涨创下了历史最高发行价,但贺岁金条仍深受投资者追捧。目前,不同品牌、不同购买渠道的贺岁金条,价格、手续费、收藏价值以及流动性差异很大,消费者该如何选择?什么样的金条最保值?疯狂购买生肖贺岁金能保值增值?
销售火爆 生肖纪念币缺货
“龙年生肖纪念币,我们这边早已经脱销了!”昨日,在中国金币总公司汉口销售网点,工作人员耐心地给客户做解释:“生肖金币市场,历来是年前最为火爆,如今买货都需要预订了。”
据了解,去年10月31日,央行发行2012中国壬辰(龙)年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15枚,其中金币8枚,银币7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发行量均有定数,由中国金币总公司总经销。自从发行以来,价格一直比较坚挺,如普龙金银币两枚套装,当初发行时价格为4380元,彩龙金银币两枚套装为5080元,如今这两款都已经分别上涨至4800元、5460元,均上涨了一成左右,且已缺货一周。
新春将至,不仅生肖纪念币受宠,记者在各大银行了解到,各种生肖贺岁贵金属也十分俏销。据建设银行(601939,股吧)工作人员介绍,该行目前已经提前推出了“百福龙”、“五龙壁”、“龙腾盛世金印”等6款与龙相关的贺岁金产品。工商银行推出了龙凤金条、大龙章、龙银章等品种,价格从最低的668元至最高1公斤30多万元的大龙章,销售火爆,尤其是贺岁生肖版,从发售至今已经突破100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翻番。“临近春节,有些人买金条金币送人,也有自己收藏的,还有送给儿孙作为压岁钱的,各种需求都有,咨询的人相对较多。”据工商银行汉阳支行贵金属部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农历新年是壬辰龙年,而龙所代表的“帝王之气”,以龙为题材的贵金属产品在生肖贵金属纪念品中备受欢迎。
生肖收藏 传统文化来发力
据了解,2011年歇夏期后,随着国际金价的下跌,整个金银纪念币市场行情陷入下跌调整之中。此次突然性的调整,具有短线跌幅较大、下跌所涉及的金银纪念币范围很广、市场成交趋于低迷等特点。尤其是今年发行面世的一些金银纪念币新品种,其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套牢了一大批资金。
但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2生肖(壬辰)龙金银纪念币、生肖贺岁金等能够低开走高,成为低迷金银纪念币市场行情中的一抹亮色,给收藏投资者带来了一些温暖。其中原因何在?
据武汉华泉钱币有限公司陈满介绍,正是由于目前金银纪念币市场行情整体比较低迷,就使得2012生肖(壬辰)龙金银纪念币的面世价格,没能够像近年来其他一些生肖题材金银纪念币那样高开,而低开的价格,使得2012生肖(壬辰)龙金银纪念币获得了生肖题材金银纪念币收藏投资者的认可,因而市场交易活跃,底部区域基本形成。
武汉收藏品市场副总经理易有章表示,生肖题材金银纪念币坚挺,使生肖纪念币强大生命力再次得到了充分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力的体现。纵观几十年来已经发行面世的生肖题材金银纪念币,其市场表现总体上都是非常好的,在生肖题材金银纪念币板块中,经常有大黑马品种产生,给生肖题材金银纪念币的收藏投资者带来的回报比较丰厚。只要市场价格没有被明显地高估,生肖题材金银纪念币就会成为所有金银纪念币板块的市场消耗大户,其中礼品的市场需求非常强劲,很少有其他题材的金银纪念币能够与之相抗衡。
投资理财 回购之忧不可忘
收藏纪念性金条有何门道?面对如今市面上各种各样的生肖贺岁金,市民该如何选择?有关专家提醒,市民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产品,为收藏而购买的市民,最好选择带生肖、具有一定纪念意义、工艺性强的贺岁金银币,因为这类产品的收藏属性更强一些;为投资而购买的市民,则可选择普通的贺岁金,因为其投资属性更强一些,变现渠道也更多。
武汉华泉钱币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纪念性金条适合收藏或者送礼。部分主题重大、制作工艺精美、发行量少的纪念性金条,虽然在购买时价格要比标准金条高,但是黄金原材料的价格对其后市的涨跌只是一种参考要素,并不是全部的要素。贺岁金条每年发行一次,12年为一轮,而贺岁金条的发行量目前基本上是每年在递增,如果前些年发行的贺岁金条没有买,要买全就要多花钱。
据业内人士介绍,收藏投资者在选择贺岁金条时,先要搞清发行主体。金条素有“官条”和“民条”之分。“官条”是由权威机构发行,而且是限量发行,这就保证了金条的收藏投资价值。而“民条”基本上都是普通企业发行的金条,从权威性来看,“民条”自然不如“官条”,这决定了“民条”的收藏投资价值不及“官条”。
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一般来说,设计精美的贺岁金条由于成本较高,在金价之外产生的“溢价”也较高,所以不少贺岁金条的“溢价”达到20元/克-30元/克。但由于目前国内黄金市场的回购渠道不畅,加上手续费较高,所以虽然很多金条市场价格较高,但如果在回购时扣除高昂的手续费用,则多数金条的盈利空间不大。因此,购买贺岁金条前,一定要弄清回购渠道、回购手续费等细则,“抢购潮”下不可忘回购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