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吕占伟
本报讯 “孩子在应河边捡了个‘铜器’,我翻了翻书,很像金代的印钱模子。你们过来看看吧!”昨天上午,年近八旬的市民李大爷致电本报反映。
接报后,记者赶到市工人文化宫家属院李大爷家,行动不便的李大爷颤巍巍地开了门,将记者引进书房。记者看到,本不宽绰的书房被收藏、鉴宝类书籍占据大部分。李大爷戴着老花镜从柜子里翻出一个长方形“铜器”,摆在了桌上。
记者眼前的这个“铜器”锈迹斑斑,重约1公斤。记者用李大爷家的量尺测量,“铜器”长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边缘有精美的纹饰图案,可清晰辨出“贞?宝券”“五十贯”等反写的繁体字,中部的数列小字难以辨认。
“上个月我儿子开车到应河边玩,无意中捡到了它,知道我喜欢收藏,就送给了我。”李大爷说,他搞收藏已30年了,文物鉴定知识也积累了一些,但还不是十分清楚这个“铜器”的身份。“我查了不少史料,根据外观和上面的字,很像是金代贞?年间五十贯铜版印钱模子。”
在李大爷提示下,记者上网查询得知,这个“铜器”的外观与山西省博物院贞?宝券五十贯铜版印钱模子的图片相合。贞?宝券是金代贞?三年(1215年)发行的纸钞,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