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仅有200平方米的房间,陈列着3000余件中国古代货币,从先秦时代到最新发行的人民币一一在列。这些面值仅五元、十元,甚至几角几分的货币,现在的“身价”早已远不止票面价值,而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虽然从不对外开放,湖北钱币博物馆早已声名大噪。除了金融业内人士会预约来访参观外,许多专家学者也为了在博物馆里呆上一天而费尽周折。这个“钱币世界”里到底有哪些神秘之处?记者走进这里带您一探究竟。
藏宝无数却“隐于市”
湖北钱币博物馆位于武昌洪山广场南侧,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大楼内。
推开钱币博物馆的大门,一幅描绘古代铸币人员工作的木雕画映入眼帘。展厅的墙面以楚国漆器的底色为基调,以漆器文饰作为基本图案,以楚国各种钱币的形状作为图案的基本参照物,楚风楚韵的装饰风格,让置身在博物馆内的人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楚文化的神韵和厚重。
记者了解到,博物馆内现已有中国历代货币藏品1万多件,外国货币约200件。馆藏特色及珍品以湖北地方货币为主。从老百姓可能都有的“袁大头”银元到价值上亿的马克思头像银元,从先秦时期楚国独有的“蚁鼻钱”到近代的“汉钞”,都按照历史沿革的顺序陈列在古香古色的房间内。
省钱币学会副秘书长姜林告诉记者,这些稀有的馆藏品,一部分是通过接受、征集、交换以及社会人士捐赠等多种途径征集到的,另一部分则是工作人员“淘宝”所得。
淘出亿元“镇馆之宝”
上世纪90年代,在房县发现了一堆银元。当地的居民因不了解银元,就找来一块破布将它们包了起来,放在一边。钱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到房县去工作时,当地的居民让工作人员帮忙看看这一堆东西。
擦掉银元上的土尘,马克思的头像渐渐清晰。工作人员拿着这枚银元,如获至宝。拿着这枚银元回到博物馆,从此这枚银元便被放进了一个特别制作的展柜内。
记者看到,展柜的下方围着一圈正在铸币的工人肖像。马克思头像银元陈列在柜台的最高处。透过放大镜可以清楚地看到,银元的正面主图案为马克思正面头像,长胡须,穿西装,系领带,头像上部有“中国苏维埃共和国造”字样。银元背面主图案由镰刀、斧头和壹元字样组成,顶部刻有五角星,边缘环绕着装饰花纹。
省钱币学会副秘书长姜林告诉记者,20多年前,一位港商要以150万元的高价收购这枚银币,但最终还是被拒绝。
为什么这枚银元是无价的?湖北钱币博物馆馆长张卫星向记者解释,主要是其发行量极少且在战争年代不易保存,所以流传也极少。据记者了解,这枚银元目前价值上亿元,也是湖北钱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汉钞”折射大汉口兴衰
清末至民国前期的汉口街头,人们手中拿着颜色花花绿绿,类似外币的纸钞购物、消费。这种背面印有“汉口”二字的钞票就是“汉钞”。
当年,汉口作为中国内地最大的贸易和金融中心,先后曾有70余家中外银行在此设立总行或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汉钞”最开始由浙江兴业银行汉口分行首次发行。随后,其他银行也纷纷效仿。“汉钞”除在武汉地区流通外,还辐射了武汉的周边地区。但在1927年以后,由于过量发行和政治纷争等因素,“汉钞”一度信誉大跌。1935年“法币”发行后,“汉钞”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汉钞”的兴衰反映了武汉近代金融的变迁,所以“汉钞”除了收藏价值外,在武汉金融历史的研究上,也有着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
记者看到,钱币博物馆内收藏了23家银行发行的60多种“汉钞”。据馆长张卫星介绍,湖北钱币博物馆收藏了1924年3月1日发行的伍拾圆、拾圆、伍圆票三种,均为稀少品种。
珍贵铜印钞版险流失
钱币博物馆收藏的精品都是极具湖北特色的,其中的一个襄河贸易管理分总局伍百圆流通券,就是在战争年代极少“幸存”的货币代表。
另外一件馆藏精品则是湖北省银行伍角铜印钞版,说起它的来历,馆长张卫星笑着说:“这块印钞版是省钱币学会工作人员于上世纪80年代末出差期间,在恩施的一个居民家发现的。当时,这块印钞版被当成普通的垫板摆放在家中。”张卫星告诉记者,有很多很珍贵的物品都是这样被埋没的。
除湖北地区特有的货币精品外,馆藏还有其他地区的货币精品,如被誉为“中国人民币之宝”,有“票王”之称的壹万圆牧马图票券,现在的单张价值已达到上百万。
我省将建“银行博物馆”
张卫星向记者透露,我省将建银行博物馆,成立后不仅将展出钱币,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比如凭证、账簿、存折等等,而这些以后都将作为发展银行博物馆的一部分。
没有对外开放的钱币博物馆已经凭借它珍贵的馆藏吸引了大批人的目光,钱币博物馆发展成银行博物馆后将会对世人开放,更多和金融业有关的馆藏品将展示出来。武汉市民也有了系统了解货币发展历程的机会和切身感受大武汉繁荣的绝佳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