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信息,在博物馆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从最初的实物货币,到金属称量货币,到金属铸币,再到信用货币;从布币、刀币、圆钱、蚁鼻钱到方孔圆钱;从金银饼、版、条、锭到机器打制的金属钱币;从古时的压胜钱到近现代纪念币……我国的钱币走过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在馆藏文物中比重较大
我市馆藏文物中古钱币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中以圆形方孔钱为最。钱币由于自身的流通性,走进千家万户,不像玉器和青铜器,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仅为王侯将相垄断,因此,钱币的存世量更大。在我市征集和收藏钱币的过程中,有三次较大数量的入库:
1.1982年5月,苗庵赵夏村小夏生产队村民捐献一?清代的窖藏圆钱。约30公斤,这批清代圆钱锈蚀很严重。2.1987年7月,时村街南施工工地出土一批唐代钱币,约64公斤。这批钱不仅品相完好,而且品类丰富,有一些稀缺币种很珍贵,很有价值。文物管理部门曾于九十年代中期,组织人员对其进行过拣选和分类,并从中拣出乾元重宝和部分会昌开元。现陈列在博物馆中的唐代钱币,基本上是从中选出的代表。3.1992年4月,西寺坡水池铺村出土一批宋代古钱币,重达203公斤,但是大部分锈蚀。
仅以上三次出土的钱币就达近300公斤,再加上零零星星个人捐献的,从县废品收购站拣选的,涉案文物追缴的,考古发掘出土的,可想而知,钱币的数量是很可观的,且类型丰富千差万别,从春秋战国时的楚大布、蚁鼻钱、秦半两、汉五铢到多种形制的新莽货币;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常平五铢,到隋五铢;到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称宝货币;到民国的纸币和纪念币;以及银锭、银铤、元宝等货币形制,或多或少都有收藏。每一种类型的钱币背后都依托着相关的政治背景和人文关怀,都凝结着一个故事。
楚大布和蚁鼻钱
春秋战国时期,金属铸币出现并广泛流通。在农商手工业日益发展的经济体系下,产生了各种货币,形成了四个货币流通区域和四大货币体系;即布币体系、刀币体系、圜钱体系、楚币体系。
楚币有贝币和布币两种;贝币的形制模仿天然海贝,有面文,俗称鬼脸钱或蚁鼻钱。而布币呈长方形,体长腰瘦,双足似燕尾垂挂,首阔呈倒梯形,上端有孔。旧时面文释为“殊布当忻”和“四布当忻”两种,是楚国晚期货币。其“殊布”与当时三晋地区通行的平肩方足布形制大致相似,只不过体形狭长、硕大,长约10厘米,宽约3.7厘米,重33克左右。故又称“楚大布”。
楚大布属中原地区的文化体系,脱胎于铲形的农具,蚁鼻钱脱胎于楚鲁地区的海贝。宿州博物馆现有楚大布8枚,蚁鼻钱18枚。几枚楚大布分别为两人捐献,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人就捐献了7枚。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工作人员在蕲县邱园子村邱寨自然庄在走访当地村民时,一位叫张继华的老妇人主动从家里拿出7枚楚大布,据说是早些年在田里除草时发现的,已珍藏多年。这位老人是烈士遗属,没有索要任何报酬就捐了出来。
蚁鼻钱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又一种铜币,因脱胎于贝币,是青铜贝币发展的高级形态。因其有一种铭文的形状似一只蚂蚁歇息在鼻梁上,而叫蚁鼻钱。另有一种铭文酷似一张鬼脸,故而又叫鬼脸钱。我市的馆藏蚁鼻钱,系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用其它古钱币从肥西文物部门交换而来的。
唐代的“开元通宝”
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开创了钱币史上的新纪元,在钱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开元通宝”钱,很多人都以为是唐代唐玄宗李隆基铸造的年号钱,因为这位风流天子有个“开元”的年号,并且当时的“开元盛世”是为世人所熟知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开元通宝”钱是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四年始铸的,它以“宝”字作为钱文,为后世铸钱所效仿,故而唐朝以后铸行的钱币多称“××通宝”、“××重宝”或“××元宝”之类。唐高祖以后各帝都铸有开元钱,晚唐时均以铸造使用“开元通宝” 钱为主。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
我市馆藏文物中开元通宝数量较大,版制较多,可分为早、中、晚期,早期开元轮廓精细,文字精美;中期钱背多铸有星月等各种纹饰;晚期由于铜料冶炼不精,铸币粗糙,以“会昌开元”为代表。
必须要说的“会昌开元”
唐代中期,由于发生“安史之乱”,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唐王朝为应付巨大的军费开支,累变钱法,导致严重的“钱荒”。加之寺庙遍布,众多僧尼均依赖官府供给,财政负担沉重。
至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为减轻财政负担,诏令拆废各地寺院,烧毁佛像等用以铸钱。淮南(今扬州)节度使李绅率先铸造进呈一种背面铸有“昌”字的“开元通宝”钱,以纪年号“会昌”。于是朝廷下令各地州郡仿效淮南的做法,铸造背面有纪地文字的开元钱。这些背面有纪地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因铸造于唐代会昌年间,故后世通称之为“会昌开元”钱。于是,会昌开元通宝诸品应运而生。
据史料记载,会昌开元有22品之多,目前仅见21品。如果把会昌开元22品收集全,就是完整的一套古钱币,比零散的会昌开元价值要大数倍。而宿州馆藏的会昌开元钱中就占有其中11品。如:昌、洛、京、蓝、越、宣、洪、兖、润、福、广等。虽然不够全面,已是非常珍贵了。
上述各类千差万别的馆藏古钱币,不仅承载着货币流通的信息功能,在形制和文字上也富含深厚的文化意义,它所形成的钱币文化具有无穷的魅力,是吸引钱币爱好者研究和探索的不竭动力。
本版文字 张贵卿 本版图片 王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