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语,让多少人产生无限的遐想!现在,我不用支点,只要手指轻轻一拨或一按,一块数十吨重的巨石,就会对着我“点头哈腰”。
难道我有魔法?那倒不是,而是这块巨石有点神奇。
最近,有关这块奇石的消息像风一样飘出了小山村??嵊州市里南乡西施岩村,巨石的“藏身”之地。3月27日,我们来到村里亲眼目睹了一回。
巨石藏身400米高的山冈上
从嵊州市区出发,驱车近1个小时便到了西施岩村。
得知我们的来意后,村支书叶松华连忙给我们找向导??71岁的叶樟水老汉。“每逢有猎奇游客慕名而来,他总是给大家当向导。”
不巧,老汉上山干活去了,68岁的村民叶安林便热心地应承下来。
“它就在那山顶上。但路有点难走。”站在村支书家的房子后面,叶安林指着奇石方位??400多米高的箬弯岗,并给我们打起了“预防针”。
从村里出发,进入毛竹林,面前都是荆棘丛生的小路,老人在前面用柴刀开路。为了不让我们滑倒,他给我们每个人制作了一根手杖。
我们跟在后面缓缓攀爬。50分钟后,终于到达了山顶。
摇动中没有移位或掉入悬崖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巨石呈橄榄形,周身需要4个成年男子才能合抱过来,大约长7米,高1。2米,重数十吨。它的一侧是悬崖,底下是一块更大却平坦的石块,但已裂成两半。
同行者小戚迫不及待地上前去按,“怎么不会动?不是说会摇晃的吗?”
“你按的位置不对。”老人不慌不忙地用一只手贴住石块,然后稍稍用力一按,石块果然晃动起来。我们看了看老人按的石头位置,发现上面有两个手指头大小的凹陷。记者试了试,在石块的晃动中过了把瘾。而在石块靠悬崖边的那头,不管我们怎么按就是摇不起来。
老人说,他第一次看到这块奇石也就在八九岁时,当时就觉得不可思议。村里的人一开始也觉得很新奇,还特意取名为“摇铃岩”,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
仔细观察,我们发现,虽然石块庞大,但其底部呈锥形,导致重心不稳,这样只要手稍微用力一按(除石块靠悬崖边位置),石块就会晃动起来。
不过,让人惊奇的是摇铃岩底部石质坚硬,它并没有因被不断摇动而磨平,也没有移位而掉入悬崖中。老人说他第一次见到的摇铃岩与现在见到的几乎一模一样。老人告诉记者,他和老哥叶樟水他们曾经多次试验,把一些很硬的石块垫入其底部,但要不了多久,垫石必定粉碎,奇石却丝毫未损。
乡里想利用它做点旅游文章
这块奇石什么时候有的,怎么形成的?我们问过村里的一些老人,谁都说不清楚。“我在七八岁时就有了。”村里最年长的近百岁老人回忆道。
不过,村里一直流传着有关奇石的两个版本神话传说。叶松华说,他也是听这些传说长大的。
一个和西施有关。春秋战国时期,陶朱公范蠡带着西施泛舟五湖,曾经来过此地逗留。村里至今有西施洞等遗迹,村名‘西施岩’也是出自这个故事。传说当年西施对这块摇铃岩情有独钟,曾用纤纤玉指按压过奇石,所以石块最容易受力的地方还依稀留有一个西施的指印。
另一个则更富于传奇色彩。太平天国兵败后,太平军逃到西施岩把财宝就地掩埋,再搬来这块巨石做标记,以便日后再取。
村里的小伙子却认为,奇石很有可能是山体崩裂形成的。不管怎样,美丽的传说、神话还是吸引了众多猎奇者。
去年下半年的一天,突然从山外来了几个人,说是想看看奇石。从那以后,就不断有人前来参观奇石,甚至某地的园林管理部门也寻访而来。“今年,你们是第三拨了。前面两次,每次都是三四个人一起来的。”村支书说。
现在,西施岩村的这块奇石名声越来越响了。里南乡副乡长王晓艳说,乡里也想利用摇铃岩做点旅游文章,“茶园采茶、竹林挖笋、山溪烧烤、游泳,都是村里的特色。神话故事和乡村游结合,应该有卖点。”
来源:新浪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